02.12333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用交通打个比方,就意味着道路由4车道单向扩充为8车道双向,同时多个设备也不再像许多车辆排队等待从一个出口驶出那样,它们可以从不一样的道路同时、高效地驶出/驶入,而不再是依次排队行驶,大大提升效率。 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虽然OFDMA和MU-MIMO针对多用户的上下行,都提升了无线的接入密度,但其实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尽管两者均为并行传输搞定方案,但既不是迭代关系,也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它们的技术原理不尽相同,适用的场景也有所分别,具体运用时需要根据服务的使用类型而定。 此外,Wi-Fi 6厉害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其抗干扰能力。我们说,Wi-Fi信号无处不在,使得无线之间的干扰也是无处不在的,一方面是来自相邻频段的无线电波叠加引起干扰,会导致数据破坏;另一方面,是同频干扰,虽不会破坏数据却会是竞争开销增加。 表面上看,造成这些干扰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环境中经常遇到很多孤立安装的AP,因此无线信号出现了很多交叉覆盖从而造成了干扰;但从技术原理层面来看,造成干扰的原因是由于传统802.11技术是运用了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技术(CSMA/CA)来实现接入控制。 为了搞定CSMA/CA技术在密集AP环境中性能低下的问题,Wi-Fi 6提出了一种信道空间复用技术(Spatial Reuse Technique),运用BSS(Basic Service Set,基础服务集合)着色位(Color Bit)来标识这个数据帧属于哪个BSS,因此也被称作"BSS着色"(BSS coloring)技术。 通过"BSS着色"技术,无线设备就能通过新增的着色位来识别来无线报文是来自BSS还是OBSS(0verlapping Basic Service Sets,重叠基本服务集)的信号,这样就能利用提升BSS之间的CCA-SD(Clear Channel Assessment Signal Detection)的门限,动态的降低BSS内部的CCA-SD门限来实现对OBSS相应数据帧的忽视。 之所以说Wi-Fi 6可以助力物联网的发展,原因在于其支持TWT(Target Wakeup Time,即目标唤醒时间)技术。其允许AP规划与设备的通信,协商什么时候和多久会唤醒发送/接受数据,可将终端分组到不一样的TWT周期,减少了保持天线通电以传输和搜索信号所需的时间,意味着减少电池消耗并改善电池电池续航表现,同时也减少唤醒后同时竞争无线资源的设备数量。 未来,智慧建筑场景中的智能水表,烟感,门禁…智能工厂场景的机床、AGV、出入库扫码设备等多种类型智能设备都可接入Wi-Fi。得益于TWT,每台设备可单独建立"唤醒协议",终端设备仅在收到自己的"唤醒"信息之后才进入工作状态,而其余时间均处于休眠状态,可以节省高达7倍的电池功耗。 同时,这使得一些需高带宽通信的物联网设备成为可能,比如智能办公设备,TWT可以可以节省高达7倍的电池功耗。但TWT并不是对所有设备都有帮助,例如笔记本电脑需要连续的互联网访问,因此不太可能过多地受益于此功能(或许进入睡眠状态时影响更大),对偶尔需要更新其状态的小型、低功耗设备更有好处处。所以说,TWT技术表明了Wi-Fi 6拥抱物联网的决心。 需要现在更新家里的【路由器】吗? 既然Wi-Fi 6这么牛,那到底需不需要现在就将家里的【路由器】进行更新换代呢?其实,还要看你具体的运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种情况是,你的手机、笔记本等终端已经支持Wi-Fi 6标准。那么此时,我们建议大家将家里的【路由器】也进行升级换代,毕竟作为家庭无线网络的输出端,【路由器】如果不支持Wi-Fi 6,那终端支持也是如同虚设。大家在购买时,还要认准【路由器】盒子上写着支持802.11 ax或者 Wi-Fi 6就可以了。 此外,另一种情况是上网的智能终端现在还不支持Wi-Fi 6,但家里的【路由器】所支持的无线标准陈过时了,比如还支持Wi-Fi 4。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建议不妨直接将家里的【路由器】升级到支持Wi-Fi 6标准的新品,一步到位。毕竟除了手机、笔记本外,紧接着Wi-Fi 6的快速普及,智能家居领域也会顺势推出大量支持Wi-Fi 6的新品,左右都要为【路由器】更新换代,可以考虑直接购买支持Wi-Fi 6的无线【路由器】。 现在,已经有华硕、网件等厂商推出了支持Wi-Fi6无线标准的旗舰级无线【路由器】。例如华硕这款售价2599元的RT-AX88U,就支持最新的Wi-Fi6标准(802.11ax)。其中,2.4G速率高达1148Mbps,5G速率高达4804Mbps,双频无线并发速率更是高达6000Mbps。不仅外观看上去科技感十足,还为用户提供了2个USB3.0接口,1千兆WAN口,8个千兆LAN口。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