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军:发展高端芯片不能自娱自乐
现在,我们的芯片产业出现了被别人卡脖子的情况,因此,几乎所有人都瞄准了自主可控的特定市场,因为大家相信,政府一定会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对此,我做了分析,以CPU为例,假如我们国内企业去做的话,一年大概可实现4000万人民币的收入。相当于五六百万美元,这连做CPU企业一次投片的钱都不够,靠这样小的规模,能够把我国高端芯片发展起来吗?显然不行!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在朝着那个方向去呢?这就有点自娱自乐的感觉了。 思考之五:没有高强度研发投入 幻想高质量产出 除了企业,我们的政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年来,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増长很快。例如,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规模比2016年増长了8.3%。2018年的国家重点研究计划资金投入相比2017年増长了约20%,然而,除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对集成电路研究的投入很少。而且,有限的资金被分散到上百个课题,对每个课题的支持强度非常有限。因此,期望这些研究投入可以产出高质量的成果是不现实的。 此外,很多资金大都为股权基金,重点投入到产业规模拓展上去了,很少有投入到研发上的,这种局面假如继续持续下去的话,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哀叹,只有产业规模,无多少实质性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这种局面和做法令我感到很失望,很难提振信心。 思考之六:专业人才可以靠大类培养解决 我国科技界有一种说法,产业人才可以靠大类培养解决,这似乎成为了灵丹妙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假如真是这样,还要什么专业划分呢? 三、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补短板的同时更要加长板 产业没有搞好,主要问题肯定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创新是唯一的出路,补短板的同时更要加长板。 我做过分析,我们把软件可编程和硬件可编程做成四个象限,看一下今天有多少集成电路能放入其中。我们把CPU、DSP等处理器放在第二象限,把ASIC、SOC放入第三象限,把可编程逻辑器件放入第四象限,但是第一象限似乎是空缺的,没有什么器件符合要求,应该是什么产品呢?这需要我们去探索,下文我们会提到。 我们都想追求产品的差异化,到今天为止,我们实现差异化的方式,主要都是靠规格的定义,我们往往花了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去设计、流片,再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去量产和推广销售,结果发现,那时市场上已经有同类产品出现了。这使得我的差异化荡然无存,或者只能维持半年的时间,这对于IC人来说是件非常郁闷的事情。 我们类比一下,人出生的时候身长、体重、哭闹、新城代谢等都相差无几,但20年、30年以后,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变得与众不同,为社么会这样?原因主要有二:一个是教育,另一个就是学习。 想象一下,假如让我们的芯片也能够接受教育,能够学习,情况会怎样呢?这样的过程很可能让芯片在使用过程当中,不断增强差异化,这是别人想学也学不来的。 习总书记曾经讲:什么是核心技术?我看,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在这些领域,我们同国外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假如能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很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其中提到的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主要就是新型计算架构、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这些是科技部门最愿意做的事情。而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则是需要我们补短板的,但这些是国外先进企业用了几十年,花费几万亿美元才研究、积累起来的,我们要想补上,没有捷径,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争取有一个比人家快的加速度,但这方面要追上事比登天,需要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难以计算。 因此,我们真正有作为的在于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补短板固然重要,但只一味地补短板,恐怕很难实现真正地、全方位地发展与赶超,必须要注重加长板。因为补短板不会有创新,而加长板才能实现创新。因此,我们的科技部门和投资界能否在加长板方面多花点功夫呢? 下面回答一下前文提到的第一象限空缺问题,里边应该是什么器件呢?我在过去十几年的工作当中,搞了一个东西,叫做“软件定义芯片”,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做一个类比介绍,大家就知道了。 去年,美国DARPA推出了一个“软件定义硬件”项目,是其ERI中的一项,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其核心内容就是我上边说的“软件定义芯片”。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我们设定的一些指标,比DARPA的要好,他们设定的关键性能指标只是我们团队已有成果性能的十分之一。 因此,关键在于我们敢不敢去做,敢不敢创新,去想、去做别人没有想过、没有做过的事情。 四、“标题党”对产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有些媒体关于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标题党横行,有的是“吓尿体”,有的是“被吓尿”,各种盲目乐观或悲观的极端标题和论调层出不穷,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妄自菲薄,这些都是很不好的产业舆论,这样的舆论环境很不利于产业发展和决策。 做芯片最忌讳的就是浮躁,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出现这些问题,固然是有些标题党在做文章,但同时是不是也折射出我们产业本身的浮躁状况呢? 五、结束语 1.今年发生的中兴事件让国人痛彻心扉,深刻体会到受制于人的滋味。从反面提醒我们必须重视供应链的安全。在痛定思痛的同时,整机企业对自主可控的理解有了质的改变,开始思考如何建立安全可控的供应链。原来被排斥的国产芯片和元器件开始得到整机系统的重视,国产芯片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2.自主可控成为当前集成电路产业界的核心话题,但也出现了高端芯片的发展过渡聚焦于容量小于5%的自主可控特定市场的倾向。尽管自主可控的特定市场可以为国产高端芯片提供试错的机会,也可以加速国产高端芯片的成熟,但是这个特定市场的容量有限。期望以特定市场支撑高端芯片产业良性发展的想法不免过于乐观。 3.即便解決了特定市场,我们仍然无法面对95%的公开市场的竞争。況且,假如不走出5%的市场,那么自主产业的成长就只能是良好的愿望。因此,发展高端芯片不能圄于特定市场、自娱自乐,而要大胆走向公开场。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