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22222222222223333333333333333333333
等长要求 L1+L2+L6=L1+L2+L7=L1+L3+L4=L1+L3+L5 然而,菊花链式拓扑结构被证明在 SI 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对于 DDR3 的设计, 特别是在 1600 Mbps 时,则一般采用 D 所示菊花链拓扑结构进行设计。 PCB 布线空间有限的,可以采用“T”型拓扑和菊莲拓扑混合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混合拓扑结构中“T”型拓扑的要求与两片DDR2/3 相同。 等长要求 L1+L3+L2=L1+L4+L5 4. 信号分组以及走线要求(以下以4片DDR3设计进行说明) A、32条数据线(DATA0-DATA31)、4条DATAMASKS(DQM0-DQM3), 4对DATASTROBES差分线(DQS0P/ DQS0M—DQS3P/DQS3M) 这36条线和4对差分线分为四组: 再将剩下的信号线分为三类: Address/Command 、Control与CLK归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以CLK的下降沿由DDR控制器输出,DDR颗粒由CLK 的上升沿锁存Address/Command、Control 总线上的状态,所以需要严格控制CLK 与Address/Command、Control 之间的时序关系,确保DDR颗粒能够获得足够的、最佳的建立/保持时间。 B、误差控制,差分对对内误差尽量控制在5mil以内;数据线组内误差尽量控制在+-25mil以内,组间误差尽量控制在+-50mil以内。 Address/Command 、Control全部参照时钟进行等长,误差尽量控制在+-100mil 以内。 C、数据线之间间距要满足3W原则,控制线、地址线必要时可稍微放宽到2W~3W, 其他走线离时钟线20mil或至少3W以上的间距,以减小信号传输的串扰问题。 D、VERF电容需靠近管脚放置,VREF走线尽量短,且与任何数据线分开,保证其不受干扰(特别注意相邻上下层的串扰),推荐走线宽度>=15mil。 E、DDR设计区域,这个区域请保障完整的参考平面,如下方图片所示: ...................................................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