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维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家电维修网 网站首页 电子技术 查看内容

针对DDR2-800和DDR3的PCB信号完整性设计

2019-7-29 09:18| 发布者: 家电维修网| 查看: 385| 评论: 0

摘要: 本文章主要涉及到对DDR2和DDR3在设计印制线路板(PCB)时,考虑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的设计事项,这些是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的。文章重点是讨论在尽可能少的PCB层数,特别是4层板的情况下的相关技术,其中一些设计 ...
000000222222222222222222222




对于DDR2和DDR3,时钟信号是以差分的形式传输的,而在DDR2里,DQS信号是以单端或差分方式通讯取决于其工作的速率,当以高度速率工作时则采用差分的方式。显然,在同样的长度下,差分线的切换时延是小于单端线的。


根据时序仿真的结果,时钟信号和DQS也许需要比相应的ADDR/CMD /CNTRL和DATA线长一点。


另外,必须确保时钟线和DQS布在其相关的ADDR/CMD/CNTRL和DQ线的当中。由于DQ和DM在很高的速度下传输,所以,需要在每一个字节里,它们要有严格的长度匹配,而且不能有过孔。差分信号对阻抗不连续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换层走线是没多大问题的,在布线时优先考虑布时钟线和DQS。

5. 串扰

在设计微带线时,串扰是产生时延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通常,可以通过加大并行微带线之间的间距来降低串扰的相互影响,然而,在合理利用走线空间上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所以,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里面。典型的一个规则是,并行走线的间距大于走线到地平面的距离的两倍。


另外,地过孔也起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图8显示了有地过孔和没地过孔的耦合程度,在有多个地过孔的情况下,其耦合程度降低了7 dB。考虑到互联通路的成本预算,对于两边进行适当的仿真是必须的,当在所有的网线上加一个周期性的激励,将会由串扰产生的信号抖动,通过仿真,可以在时域观察信号的抖动,从而通过合理的设计,综合考虑空间和信号完整性,选择最优的走线间距。



6. 电源完整性


这里的电源完整性指的是在最大的信号切换情况下,其电源的容差性。当未符合此容差要求时,将会导致很多的问题,比如加大时钟抖动、数据抖动和串扰。


这里,可以很好的理解与去偶相关的理论,现在从”目标阻抗”的公式定义开始讨论。


Ztarget=Voltage tolerance/Transient Current                (1)


在这里,关键是要去理解在最差的切换情况下瞬间电流(Transient Current)的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切换的频率。在所有的频率范围里,去耦网络必须确保它的阻抗等于或小于目标阻抗(Ztarget)。


在一块 PCB上,由电源和地层所构成的电容,以及所有的去耦电容,必须能够确保在100KHz左右到100-200MH左右之间的去耦作用。频率在 100KHz以下,在电压调节模块里的大电容可以很好的进行去耦。而频率在200MHz以上的,则应该由片上电容或专用的封装好的电容进行去耦。


实际的电源完整性是相当复杂的,其中要考虑到IC的封装、仿真信号的切换频率和PCB耗电网络。对于PCB设计来说,目标阻抗的去耦设计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也是比较实际的解决方案。


在 DDR的设计上有三类电源,它们是VDD、VTT和Vref。VDD的容差要求是5%,而其瞬间电流从Idd2到Idd7大小不同,详细在JEDEC里有叙述。通过电源层的平面电容和专用的一定数量的去耦电容,可以做到电源完整性,其中去耦电容从10nF到10uF大小不同,共有10个左右。另外,表贴电容最合适,它具有更小的焊接阻抗。


Vref要求更加严格的容差性,但是它承载着比较小的电流。显然,它只需要很窄的走线,且通过一两个去耦电容就可以达到目标阻抗的要求。由于Vref相当重要,所以去耦电容的摆放尽量靠近器件的管脚。


然而,对VTT的布线是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因为它不只要有严格的容差性,而且还有很大的瞬间电流,不过此电流的大小可以很容易的就计算出来。最终,可以通过增加去耦电容来实现它的目标阻抗匹配。


在4层板的PCB里,层之间的间距比较大,从而失去其电源层间的电容优势,所以,去耦电容的数量将大大增加,尤其是小于10 nF的高频电容。详细的计算和仿真可以通过EDA工具来实现。

7. 时序分析

对于时序的计算和分析在一些相关文献里有详细的介绍,下面列出需要设置和分析的8个方面:


1. 写建立分析:DQ vs. DQS

2. 写保持分析:DQ vs. DQS

3. 读建立分析:DQ vs. DQS

4. 读保持分析:DQ vs. DQS

5. 写建立分析:DQS vs. CLK

6. 写保持分析:DQS vs. CLK

7. 写建立分析:ADDR/CMD/CNTRL vs. CLK

8. 写保持分析:ADDR/CMD/CNTRL vs. CLK


表2举了一个针对写建立(Write Setup)分析的例子。表中的一些数据需要从控制器和存储器厂家获取,段”Interconnect”的数据是取之于SI仿真工具。对于DDR2上面所有的8 项都是需要分析的,而对于DDR3,5项和6项不需要考虑。在PCB设计时,长度方面的容差必须要保证total margin是正的。



8. PCB Layout


在实际的PCB设计时,考虑到SI的要求,往往有很多的折中方案。通常,需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对信号的完整性要求比较高的。画PCB时,当考虑一下的一些相关因素,那么对于设计PCB来说可靠性就会更高。


1. 首先,要在相关的EDA工具里要设置好里设置好拓扑结构和相关约束。


2. 将BGA引脚突围,将ADDR/CMD/CNTRL引脚布置在DQ/DQS/DM字节组的中间,由于所有这些分组操作,为了尽可能少的信号交叉,一些独立的管脚也许会被交换到其它区域布线。


3. 由串扰仿真的结果可知,尽量减少短线(stubs)长度。通常,短线(stubs)是可以被削减的,但不是所有的管脚都做得到的。在BGA焊盘和存储器焊盘之间也许只需要两段的走线就可以实现了,但是此走线必须要很细,那么就提高了PCB的制作成本,而且,不是所有的走线都只需要两段的,除非使用微小的过孔和盘中孔的技术。最终,考虑到信号完整性的容差和成本,可能选择折中的方案。


4. 将Vref的去耦电容靠近Vref管脚摆放;Vtt的去耦电容摆放在最远的一个SDRAM外端;VDD的去耦电容需要靠近器件摆放。小电容值的去耦电容需要更靠近器件摆放。正确的去耦设计中,并不是所有的去耦电容都是靠近器件摆放的。所有的去耦电容的管脚都需要扇出后走线,这样可以减少阻抗,通常,两端段的扇出走线会垂直于电容布线。


5. 当切换平面层时,尽量做到长度匹配和加入一些地过孔,这些事先应该在EDA工具里进行很好的仿真。通常,在时域分析来看,差分线里的两根线的要做到延时匹配,保证其误差在+/- 2ps,而其它的信号要做到+/- 10 ps。

9. DIMM

之前介绍的大部分规则都适合于在PCB上含有一个或更多的DIMM,唯一列外的是在DIMM里所要考虑到去耦因素同在DIMM组里有所区别。在DIMM组里,对于ADDR/CMD/CNTRL所采用的拓扑结构里,带有少的短线菊花链拓扑结构和树形拓扑结构是适用的。

 

10. 案

上面所介绍的相关规则,在DDR2 PCB、DDR3 PCB和DDR3-DIMM PCB里,都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在下面的案例中,我们采用MOSAID公司的控制器,它提供了对DDR2和DDR3的操作功能。在SI仿真方面,采用了 IBIS模型,其存储器的模型来自MICRON Technolgy,Inc。

对于DDR3 SDRAM的模型提供1333 Mbps的速率。在这里,数据是操作是在1600 Mbps下的。对于不带缓存(unbuffered DIMM(MT_DDR3_0542cc)EBD模型是来自Micron Technology,下面所有的波形都是采用通常的测试方法,且是在SDRAM die级进行计算和仿真的。

图2所示的6层板里,只在TOP和BOTTOM层进行了布线,存储器由两片的SDRAM以菊花链的方式所构成。而在DIMM的案例里,只有一个不带缓存的DIMM被使用。图9-11是对TOP/BOTTOM层布线的一个闪照图和信号完整性仿真图。



(左边的是ADDRESS和CLOCK网络,右边的是DATA和DQS网络,其时钟频率在800 MHz,数据通信率为1600Mbps)



(左边的是ADDRESS和CLOCK网络,右边的是DATA和DQS网络,其时钟频率在400 MHz,数据通信率为800Mbps)


(左边的是ADDRESS和CLOCK网络,右边的是DATA和DQS网络)


最好,图12显示了两个经过比较过的数据信号眼图,一个是仿真的结果,而另一个是实际测量的。在上面的所有案例里,波形的完整性的完美程度都是令人兴奋的。



11. 结论

本文,针对DDR2/DDR3的设计,SI和PI的各种相关因素都做了全面的介绍。对于在4层板里设计800 Mbps的DDR2和DDR3是可行的,但是对于DDR3-1600 Mbps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

12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门户地图|网站地图|家电维修|手机版|家电维修技术论坛 ( 蜀ICP备14030498号-16 川公网安备51102502000162号 )

GMT+8, 2025-5-8 06: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