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亿敏
天气热怎么防生病?
天气酷热,让人无法消受,三个小女生钻进喷水池里消暑。(档案照片)
专家预计,到了本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将上升四个摄氏度。气候影响着大家的健康,一些病况也因气候酷热而频见。记者访问医生与中医师,从中西医的角度解说与热天有关的病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处于赤道的新加坡,天气只会越来越炎热潮湿。专家预计,到了本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会上升4摄氏度。气候其实影响人们的健康,一些病况也与天气息息相关,天气越热,就会越常见。
记者访问了百汇珊顿医疗集团医生黄千乘和莱佛士医院中医师赵旭红,从中西医的角度来解说与热天气有关的病症。
流行病呈现上升趋势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流行病的增加。黄千乘医生举例说明:“感冒、肠胃炎(gastroenteritis)、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骨痛热症、手足口症等,会呈现上升的趋势。”他进一步解释病因,天气炎热使病原体(pathogen)迅速繁殖,伊蚊繁殖也更快速等。
此外,户外热呼呼,人们就到购物中心去“避暑”,人多的地方,病毒也较容易传开来。若要避免以上病症,黄医生劝告大家时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于洗手,避免细菌传播感染。若感不适就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饮食方面,尽量在4小时内吃下摆放在外的熟食。出外时,使用驱蚊用品,并注意住家环境,避免滋生伊蚊。
热天时肠胃较弱
在上述病症中,较常被忽略的是和肠胃有关的病情。赵旭红医师说:“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夏天时人们的肠胃较弱。新加坡人常在外用餐,天气热时,病菌容易繁殖,要注意食物是否新鲜才吃下。”此外,一些人在大热天时选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凉茶等。不过,赵旭红医师提醒大家,要注意这类食物的分量,适可而止,尤其是肠胃本来就较弱的老人和小孩。
若要生津解渴,赵旭红医师建议,可喝莲子、百合、银耳加红枣的清补汤或其他食材如山药、薏米水、玉竹、冬瓜汤等。
天气过热,也有中暑的可能。黄千乘医生说:“热天中暑的程度有轻重差异之分,例如热痱(heat rash)、热晕厥(heat syncope)、热痉挛(heat cramps)、中暑(heat exhaustion)、热射病(heat stroke)等。”
当中,热痱属较轻微的不适症状,一般因大量流汗导致汗腺阻塞而引起,小孩中较常见。这些热痱呈小红点,大多出现在颈项、胸前等,患者会觉得痒。赵旭红医师建议,多冲凉保持皮肤干爽,能减少红痒。
莱佛士医院中医师赵旭红:新加坡人常在外用餐,天气热时,病菌容易繁殖,要注意食物是否新鲜才吃下。(李白娟/摄影)
炎热的天气下在户外进行劳役或运动,身体流汗,缺水缺盐,也有可能会有热损伤病,呼吸短促、头晕、头疼、疲倦,身体虚弱乏力、肌肉抽筋痉挛、恶心、呕吐等。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身体无法调适温度和湿度再加上缺水的话,体温就会上升,影响身体和器官,排汗系统也会出状况。以热射病来说,患者体温上升超过40摄氏度、皮肤灼热发红、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神志模糊或昏迷等较严重的病症。
另外,原本有病痛缠身如关节炎等,也可能受热天气所影响。赵旭红医师举例,天气闷热,人们就会想要开风扇、冷气,但这可能会增加痛风的情况。因此,她建议人们若要开风扇、冷气降温的话,便要控制温度,不要过冷,而且尽量先穿上长袖或长裤,避免冷风直吹皮肤的情况。
天热防病三个妙法
天气热怎么防生病?
——避免体温过高:可选穿透气布料的衣物,出外时也可戴帽子或撑伞,并使用防晒霜。若在户外活动时感到不适,就应到阴凉处去休息。
赵旭红医师说,若满头大汗,先把汗抹干才踏入冷气室,避免一冷一热,容易引起“风邪”。
——多喝水:黄千乘医生说,不必等口渴才喝,可以每小时喝2杯至4杯水。不过,他建议避免喝过冷的饮料,以免引起腹痛。还有,导致人体排水更多的酒精和含咖啡因的饮料也应减少。
年过65岁者,对口渴的感觉并不敏感。赵旭红医师说,一般老人的体质皆如此,因此要有意识地多喝水,避免身体发热发烧。
——补充盐分:流汗时,身体会失去盐分和矿物质,可通过饮食来补充。黄千乘医生建议,运动后,可喝果汁或运动饮料。赵旭红医师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点盐水,来补充身体所失的钠。
《联合早报》
(编辑:魏晓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