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冷DC/DC变换器。增程器。2019电动汽车百人会解读(I)︱“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电子技术”系列之十二
有快充口,对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来说,可以在社会运营充电站快速补电。这将变得不可或缺。我认为,这是一种刚需。 有快充口,同时又有慢充口,对于这些车型的成本负担太重。去OBC成为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 市场上去OBC的直流充电产品也将因此应运而生。 去OBC之后,车辆布置将变得很简洁。电机控制器+电机或电机控制器+电机+变速箱将被集成为一体,这部分是必须有水道的。不需要水道的自然冷DC/DC变换器和高压配电盒(PDU)将可能集成在一起。 简洁就是美。简洁就是可靠性。 而且,这种方案将极具成本优势。减少了极大量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售后成本,这三个成本远远、远远高于物料成本了。只是人性对滞后产生的,零散产生的成本没有当前产生的物料成本那么敏感。单纯的物料成本,就要节省1000-2000元。 过去车上需要配置便携式模式二交流充电盒或7kW交流充电桩,现在车上配置便携式3.5kW模式二直流充电机或7kW直流充电机。便携式模式二交流充电盒的体积和便携式3.5kW模式二直流充电机对应,体积差不多,7kW交流充电桩和7kW直流充电机对应,体积差不多。 市场很聪明,因为她有“涌现”的天赋,这个天赋带来择优的力量和结果。 方案二:三合一(3.3kW OBC +DC/DC +PDU)总成,水冷或风冷 这种三合一方案对车企朋友都很熟悉了,不再赘述。 成本上比单独的OBC,DC/DC,PDU节省一些。和第一种方案相比,劣势明显,但优势也很明显——没有创新风险。过去这种方案,现在还这种方案。主流是这种方案,就用这种方案。 成本考虑,可能风冷更受欢迎。 第二类,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真的可能会流行。 混合动力的分类,因为涉及到的分类维度不同,有些名词并没有统一定义, 容易产生混淆。前段时间小编们就在连篇解读发改委的投资管理中规定,譬如某文标题是:发改委明令:10号以后彻底断绝燃油后路,混合动力不再是新能源汽车。关于混合动力的分类,以后摘编专文介绍。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路线之争。观点纷立,路线并存,静待市场驱动!》中,我提到,杨裕生院士对增程式最为看好。他的观点旗帜鲜明:“纯电动车应以微小型为突破口,大中型车应主要发展增程式。”2019年的百人会,和顶层设计直接相关的三位大佬似乎都在支持杨老先生的观点。 这三位都是专业做汽车出身的。 苗圩: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较好的平衡里程焦虑和纯电动汽车成本上升,可以提高传统内燃机的使用效率和整车能源效率,也可以降低电池的使用量,车辆自重以及车辆成本。在整个电动汽车成本中,动力电池占比非常高,所以这是一个发展动向,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共同研究。特别是有些新开发的电驱动平台,用阿特金森发动机发电,搭配比纯电动车少得多的电池组来驱动电机,带动整个车辆运行,这是去年已经开始投放市场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增程式、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汽车,按照串联方式发展的趋势。 万钢: 协调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开发。 内燃机领域面临着重大的压力,就是油耗法规更加严格、排放标准更加严酷,特别是检测规范更加动态,我们要迎难而上,我们自主创新的混合动力系统已经开始装车,同时单电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发动机也在发展。要继续充分利用内燃机领域的新技术,推广应用注入稀薄燃烧、均质压燃、转子发动机等创新成果,促进内燃机与电驱动技术的融合、与智能控制的融合,支撑内燃机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去年的结构看起来,新能源乘用车大概占75%左右、新能源客车占17%左右、货车占了7%左右。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总量大概在20%左右。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插电式混合动力发展相当快。所以我们也应该及时的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发展,同时向增程式混合动力发展方向转变。因为我们考虑,现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基本上达到了综合能耗在2L/100km以下。插电式向增程式方向发展,在带动产能转换的同时,使排放降到更低,有效的支持产业的转型升级。 欧阳明高: 如何实施混合动力技术路线?一是从燃油车升级转换后的节能汽车路线,常规混合动力到插电式混合动力。另外一个是从纯电动汽车转换的混合动力路线,纯电动到增程式和纯电型插电混合动力。具体来看,要通过模块化和平台化的发展,内燃机动力完全可以通过模块化发展到并联的三种构型,P2、P2.5和P3,最后发展成并联的纯电型插电混合动力。纯电动力系统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日产,发展串联混合动力,然后到燃料电池串联混合动力。我们也可以加上增程式的串联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或者叫增程式电动汽车,总之,中国混合动力技术的特色和优势仍然是纯电驱动。当然纯电驱动包括纯电动,但不等于纯电动。 另外,必须提到的是混合动力的核心技术—发动机技术。目前国内用于混合动力发动机效率为35%-37%,国际水平38%-41%,距离内燃机的极限效率:柴油机大概55%,汽油机45-50%,还有很大空间,我们还需要大力创新。在混合动力发动机方面,现在国际上有效效率已经超过45%,主要的技术路径包括提高压缩比、稀薄燃烧增压和稀薄燃烧的压燃。值得一提的是增程式的电动汽车可能会是小功率的增程机,我们现在探索有转子发动机和自由对塞式发动机等等,从国际文献分析和自我研究的角度,我们认为主流的技术路线仍然是小排量四冲程的汽油机。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