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附件  
《家电维修》技术论坛 附件中心 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 7f613fdc4ca7ea20d196551c78fc026d.jpg

7f613fdc4ca7ea20d196551c78fc026d.jpg

 

运放与MOS管组成的恒流源电路原理分析:
运放与MOS管组成的恒流源电路原理分析:这是一种由运放组成的恒流源电路。图1
进大家庭⭕群探讨回复: 交流


图1
2. MOS管工作原理:我们知道三极管是利用 Ib 的电流控制 IC 的电流,属于电流控制电流器件。而MOS则是利用Ugs的电压去控制电流 Id 的,所以说 MOS 管是用电压控制电流的器件。图2

图2对于N沟道增强型的MOS管,当Ugs>Ugs(th)时,MOS就会开始导通,如果在D极和S极之间加上一定的电压,就会有电流Id产生。在一定的Uds下,D极电流Id的大小是与G极电压Ugs有关的。我们先来看一下MOS管的输出特性曲线,MOS管的输出特性可以分为三个区:截止区、恒流区、可变电阻区。图3

图3截止区 :当满足 Ugs<Ugs(th),MOS管进入截止区。截止区在输出特性最下面靠近横坐标的部分,表示MOS管不能导电,处在截止状态。截止区也叫夹断区,在该区时沟道全部夹断,电流Id为0,管子不工作。恒流区 :当满足 Ugs≥Ugs(th) ,且 Uds≥Ugs-Ugs(th),MOS管进入恒流区。恒流区在输出特性曲线中间的位置, 电流Id基本不随Uds变化,Id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电压Ugs,所以叫做恒流区,也叫饱和区,当MOS用来做放大电路时就是工作在恒流区(饱和区)。注:MOS管输出特性的恒流区(饱和区),相当于三极管的放大区。可变电阻区 :当满足 Ugs>Ugs(th),且 Uds<Ugs-Ugs(th),MOS管进入可变电阻区。可变电阻区在输出特性的最左边, Id随着Uds的增加而上升,两者基本上是线性关系 ,所以可以看作是一个线性电阻,当Ugs不同电阻的阻值就会不同,所以在该区MOS管相当就是一个由Ugs控制的可变电阻。击穿区在输出特性左边区域,随着Uds增大,PN结承受太大的反向电压而被击穿,工作时应该避免让管子工作在该区域。根据MOS管的输出特性曲线,比如下图4是取Uds=10V的点,然后用作图的方法,可取得到相应的 转移特性曲线.

图4转移特性是表示Uds不变时,Id与Ugs之间的关系。在图4的转移特性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当Ugs大于4V时,Id大幅度增加,而当Ugs到达5V以上时,Id基本没有什么大变化了。3.恒流源工作原理此电路是一个负反馈电路,由采样电阻R3实时反馈负载电流,当负载电流变大时,运放反相输入端的电压比正相输入端的电压高,运放输出低电平,使三极管截止,触使负载电流减小;当负载电流变小时,运放反相输入端的电压比正相输入端的电压低,运放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导通,触使负载电流曾大。因此,负载电流经过采样电阻的实时反馈下最终达成恒定的稳定电流。电阻R2起缓冲限流的作用,一般选取1K~100K之间;通过调节电位器RP即可改变恒流源电流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电位器及电阻大小;稳压管D的作用是为电位器提供恒定的电压,防止因为电源的波动而引起运放正输入端电压不稳定,导致负载电流有波动。三极管Q1为NPN类型,使用时根据实际电压、电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三极管,若功率大需考虑散热的要求,做好散热措施。此电路看似简单,实际原理是当采样电阻的电压变化时,直接反馈到运放的反相输入端,它与同相输入端电压的差值被运放放大,输出控制三极管的基极电流,改变三极管的内阻,从而改变发射极与集电极间的电压降,从而使采样电阻的电压保持不变,以达到负载电流恒定的目的。此处的三极管处于放大区, 随着输入端电压差值被运放放大,使得三极管的导通程度不一样,通俗一点就是,电流大了,少导通一点,电流小了,多导通一点。.
非常感谢分享   维修爱好者小白需要学习学习 来不断提升
7f613fdc4ca7ea20d196551c78fc026d.jpg
         同一主题附件:
    7f613fdc4ca7ea20d196551c78fc026d.jpg
    2cd2702eea4b1735da63b0f88579c56a.jpg
    d8e1b4fb0bb8e12267970f7d1cf2c79e.jpg
    9a06f771b53960e0f085b4b2fed9ee74.jpg

QQ|Archiver|手机版|家电维修论坛 ( 蜀ICP备19011473号-4 川公网安备51102502000164号 )

GMT+8, 2025-5-2 07:49 , Processed in 0.1023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