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查看: 10|回复: 1

关于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分析和实际电路应用

[复制链接]
阅读字号:

1459

主题

55

回帖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29373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请使用中文注册

×
我们来解释下N型三极管在实际电路中3种工作状态
  • 截止区

    当下图中VCC<三极管阈值电压时,此三极管工作在截止区;


cd295a454c17cdc261028f4de4ff705e.png
2.放大区
我们来看下下面的电路,我们先算下基极电流
IB = (3V - 三极管阈值电压)/30K = 0.08mA,这里三极管阈值电压我们统一用0.6V;
我们再看IC电流,我们假设三极管刚好饱和导通,即满足IC = 3V/100Ω = 30mA;
我们通过SS8050手册中放大倍数hFE和IC曲线关系得知在IC = 30mA时,hFE = 250;

b27acf0bb20c268335bad1daba70ff9a.png
则IB*250 = 20mA<IC = 30mA;我们说该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我们总结下:IB*hFE <IC,N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类似于传统的自来水龙头,随着阀门越来越松,水流越来越大;

9e8b53b7473f2bc4bc81b1d94634d280.png
3.饱和区
根据上述说明,当IB*hFE >IC时,我们说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即水龙头阀门再松,水流也不会再继续变大了;
下面我们看下实际电路应用:
我们知道三极管在实际应用中无非就2种:一种放大电流,一种实现电路开关,下面我们详细讨论讨论;
  • 我们要知道三极管基极导通阈值,即开启三极管的条件,在设计时肯定是要大于阈值电压才可以实现三极管的开启;


    b5fe38383f608218329301f386bcb458.png
  • 对于基极我们可以直接接DC电源么,我们肯定要限流是吧,不能直接将DC电源接到基极上,中间还要加上限流电阻,以免基极电流过大损坏三极管;


3e380b2e84cfb7e03ae63060c722dd8c.png
3.我们知道一些SOT23封装的三极管阈值电压很低,在零点几伏,很容易受到干扰;那么在基极电压关闭时,我们也要确保三极管被关闭,所以在N型三极管基极加上下拉电阻,确保基极被拉低关闭;

52072136660cd33e7cd0529ce2f673cd.png
4.我们加R2的逻辑有3个:
一是R2电阻加上确保三极管在关闭时不会误开启;
二是R2电阻不能影响到流入三极管基极电流;
三是不能将加载在基极电压分压分的太小;
下面我们举例子说明:
我们看下这个三极管可以正常开启么,不能是吧;
我们算下A点电压:UA = 3V*R2/(R1+R2) = 0.27V<0.6V,三极管是截止的;

6d0ddc7bee8cb5b4960754e25f879ae2.png
我们将R2电阻调到20K,我们来看下:
我们再计算下A点分压:UA = 2.985V,基本上和3V差不多,没有降低多少;此时三极管正常开启;

e08747fc262f96fdcc9449bdcfb3c5eb.png
我们再看,当三极管正常启动时:
我们看下图中从A点,经过三极管BE,再到地,这是个通路;我们说三极管BE相当于一个二极管,那么A点电压UA = 0.6V,即阈值电压;
则IR1 = (3V-0.6V)/100 = 24mA;IR2 = 0.6V/20K = 0.03mA;
则流进三极管基极电流I = IR1 - IR2 = 23.97mA;

eae622222aa9b2eb249ee1677eae4e7d.png
我们看这个R2加上的好处:
  • 在三极管关闭后起到下拉作用,防止其他电压误开启三极管;
  • 该下拉电阻并没有增加电路明显功耗;

接下来我们再看集电极电路:我们来看集电极能够提供的最大电流IC = 5V/10K = 0.5mA;
即IB*β>>IC,所以该三极管工作在饱和状态;
则有当三极管开启时,VB = 0V;当三极管关闭时,VB  =5V;
即当基极输入高,集电极输出低;基极输入低,集电极输出高;此电路相当于数电中的"非"功能;

8f833d01b7bdebc44948b77784d4b70c.png
那么我们将R3变换位置再看:此刻我们将R3换到发射极;

221610c36e0dbfe39abd23e1b74865d6.png
此时A点电压是多少?还是0.6V?
根据前面计算,我们知道三极管是开启的,即be电压为0.6V,即UAB = 0.6V;
我们知道UA = 2.985V,则UB = UA -UAB = 2.385V;
则有三极管ce两端电压为:5V - UB = 2.615V;
我们知道该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饱和状态一般UCe<0.3V;
我们也可以从电流计算判断该三极管的工作状态:
IR1 = (3V-UA)/100 = 0.15mA;
IR2 = UA/20K = 0.14925mA;
则流进三极管的基极电流Ib = IR1 - IR2 = 0.00075mA;
我们知道Ie = Ic + Ib ;
Ie = UB/1K = 2.385mA;
则Ic = 2.385mA - 0.00075mA = 2.38425mA;
我们根据手册,在Ic对应增益为250,即Ib*250 = 0.00075mA*250 = 0.1875mA<<Ic,所以该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dd65641172b8d32de6ca7bcc1b35369e.png
该电路从发射极输出,电压是跟随基极电压的;

d2961e0f16330386a6be1d7dab636b5c.png
下面我们再看下三极管在驱动上的应用:
我们看个实例,如下图所示,D1为发光二极管,压降为2V,供电3.3V,我们通过MCU引脚控制LED的开和关;
我们计算下电流:
I = (3.3V - 2V)/300 = 4.33mA;即当我们控制MCU_IO输出0时,LED发光,也就是流进MCU引脚电流为4.33mA;
我们设计电路时要知道MCU引脚输出电流和流入电流是有限制的;一旦超过单片机限制,工作是会发生异常的;
故我们在设计电路时,一般不推荐用IO口直接驱动,本身单片机驱动能力就弱,所以我们会通过三极管来驱动外设;

dda0345d63bb786bf55174572437c698.png
我们知道三极管可以以小电流控制大电流,利用三极管工作在饱和状态下,所以我们变更下:
我们通过在三极管基极输入高低电压来控制LED的亮和灭;
不仅是LED,像一些其他外设一样可以用三极管驱动;

26581e9fd977968e79f8069af2bafdf3.png
这样我们就可以减少MCU本身的输出电流和输入电流;
我们先简单介绍下P管,后面再说应用;
相比于N管来说,P管特性都是相反的,我们举个例子:
我们就看三极管箭头指向,对于P管来说,开启条件就是Ue  - Ub >阈值电压;我们类比N管使用就可以;

23c10b5205165635a601f015e053c2d8.png

9a2a23b7062ac20055694c8627abddc3.png
下面我们来说下推挽电路,说到推挽我们应该很熟悉,在用MCU时,我们经常看到手册中该引脚支持推挽输出,意思是该引脚可以输出高低电平,并且驱动能力强,我们看个例子:
我们将P管和N管同时串联,P管在上,N管在下;我们来分析下:
当输入低电平时,P管导通,N管截止,5V给电容C1充电;
当输入5V时,P管截止,N管导通,C1电容电压从N管放电;
这个看似很合理是吧,但是一般我们单片机输入电压有3.3V输入的,当我们高电平输入时,P管和N管就同时导通,就会烧毁管子了;而且这个只是5V供电,在设计电路时可能遇到更高电压的;

96f09a647dadcadda911eba5057aedca.png
那么我们把N管和P管调换个方向再看看:
当A点输入高电平时,比如Ua,那么B点电压为Ua - 0.6;那么对于P管来说基极电压为Ua,发射极电压为Ua - 0.6<Ua,所以对于P管来说此时截止;N管导通,并且B点电压是跟随A点电压的,5V提供大电流,对电容C1快速充电,充满电压接近Ua - 0.6;
当A点输入0V时,N管截止,C1两端电压Ua - 0.6>阈值电压,此时P管导通;
我们知道电流喜欢走阻抗小的路,最开始P管导通,C1两端电压经过R7,Q4朝地放电,直到放大P管阈值电压时刻为止,此时P管截止,C1剩下电压通过并联在其两端的R6放电,直到放到0V;
这就是推挽电路,有的MCU引脚支持推挽,该引脚内部集成的就是这2种管子的电路结构;

43796bf9d0bf6d68213f707eeed717a4.png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阅读支持;

229

主题

673

回帖

2769

积分

优秀会员

积分
2769

活跃会员优秀会员

发表于 24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使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家电维修论坛 ( 蜀ICP备19011473号-4 川公网安备51102502000164号 )

GMT+8, 2025-8-25 15:49 , Processed in 0.3123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