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请使用中文注册
×
我们来解释下N型三极管在实际电路中3种工作状态:
2.放大区
我们来看下下面的电路,我们先算下基极电流
IB = (3V - 三极管阈值电压)/30K = 0.08mA,这里三极管阈值电压我们统一用0.6V;
我们再看IC电流,我们假设三极管刚好饱和导通,即满足IC = 3V/100Ω = 30mA;
我们通过SS8050手册中放大倍数hFE和IC曲线关系得知在IC = 30mA时,hFE = 250;
则IB*250 = 20mA<IC = 30mA;我们说该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我们总结下:IB*hFE <IC,N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类似于传统的自来水龙头,随着阀门越来越松,水流越来越大;
3.饱和区
根据上述说明,当IB*hFE >IC时,我们说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即水龙头阀门再松,水流也不会再继续变大了; 下面我们看下实际电路应用:
我们知道三极管在实际应用中无非就2种:一种放大电流,一种实现电路开关,下面我们详细讨论讨论; 3.我们知道一些SOT23封装的三极管阈值电压很低,在零点几伏,很容易受到干扰;那么在基极电压关闭时,我们也要确保三极管被关闭,所以在N型三极管基极加上下拉电阻,确保基极被拉低关闭; 4.我们加R2的逻辑有3个:
一是R2电阻加上确保三极管在关闭时不会误开启; 二是R2电阻不能影响到流入三极管基极电流;
三是不能将加载在基极电压分压分的太小;
下面我们举例子说明:
我们看下这个三极管可以正常开启么,不能是吧;
我们算下A点电压:UA = 3V*R2/(R1+R2) = 0.27V<0.6V,三极管是截止的;
我们将R2电阻调到20K,我们来看下:
我们再计算下A点分压:UA = 2.985V,基本上和3V差不多,没有降低多少;此时三极管正常开启; 我们再看,当三极管正常启动时: 我们看下图中从A点,经过三极管BE,再到地,这是个通路;我们说三极管BE相当于一个二极管,那么A点电压UA = 0.6V,即阈值电压;
则IR1 = (3V-0.6V)/100 = 24mA;IR2 = 0.6V/20K = 0.03mA;
则流进三极管基极电流I = IR1 - IR2 = 23.97mA;
我们看这个R2加上的好处:
接下来我们再看集电极电路:我们来看集电极能够提供的最大电流IC = 5V/10K = 0.5mA;
即IB*β>>IC,所以该三极管工作在饱和状态;
则有当三极管开启时,VB = 0V;当三极管关闭时,VB =5V;
即当基极输入高,集电极输出低;基极输入低,集电极输出高;此电路相当于数电中的"非"功能;
那么我们将R3变换位置再看:此刻我们将R3换到发射极;
此时A点电压是多少?还是0.6V?
根据前面计算,我们知道三极管是开启的,即be电压为0.6V,即UAB = 0.6V;
我们知道UA = 2.985V,则UB = UA -UAB = 2.385V;
则有三极管ce两端电压为:5V - UB = 2.615V;
我们知道该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饱和状态一般UCe<0.3V; 我们也可以从电流计算判断该三极管的工作状态:
IR1 = (3V-UA)/100 = 0.15mA;
IR2 = UA/20K = 0.14925mA; 则流进三极管的基极电流Ib = IR1 - IR2 = 0.00075mA; 我们知道Ie = Ic + Ib ; Ie = UB/1K = 2.385mA; 则Ic = 2.385mA - 0.00075mA = 2.38425mA; 我们根据手册,在Ic对应增益为250,即Ib*250 = 0.00075mA*250 = 0.1875mA<<Ic,所以该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该电路从发射极输出,电压是跟随基极电压的; 下面我们再看下三极管在驱动上的应用:
我们看个实例,如下图所示,D1为发光二极管,压降为2V,供电3.3V,我们通过MCU引脚控制LED的开和关; 我们计算下电流: I = (3.3V - 2V)/300 = 4.33mA;即当我们控制MCU_IO输出0时,LED发光,也就是流进MCU引脚电流为4.33mA; 我们设计电路时要知道MCU引脚输出电流和流入电流是有限制的;一旦超过单片机限制,工作是会发生异常的; 故我们在设计电路时,一般不推荐用IO口直接驱动,本身单片机驱动能力就弱,所以我们会通过三极管来驱动外设; 我们知道三极管可以以小电流控制大电流,利用三极管工作在饱和状态下,所以我们变更下:
我们通过在三极管基极输入高低电压来控制LED的亮和灭; 不仅是LED,像一些其他外设一样可以用三极管驱动;
这样我们就可以减少MCU本身的输出电流和输入电流; 我们先简单介绍下P管,后面再说应用;
相比于N管来说,P管特性都是相反的,我们举个例子: 我们就看三极管箭头指向,对于P管来说,开启条件就是Ue - Ub >阈值电压;我们类比N管使用就可以;
下面我们来说下推挽电路,说到推挽我们应该很熟悉,在用MCU时,我们经常看到手册中该引脚支持推挽输出,意思是该引脚可以输出高低电平,并且驱动能力强,我们看个例子: 我们将P管和N管同时串联,P管在上,N管在下;我们来分析下:
当输入低电平时,P管导通,N管截止,5V给电容C1充电;
当输入5V时,P管截止,N管导通,C1电容电压从N管放电;
这个看似很合理是吧,但是一般我们单片机输入电压有3.3V输入的,当我们高电平输入时,P管和N管就同时导通,就会烧毁管子了;而且这个只是5V供电,在设计电路时可能遇到更高电压的;
那么我们把N管和P管调换个方向再看看:
当A点输入高电平时,比如Ua,那么B点电压为Ua - 0.6;那么对于P管来说基极电压为Ua,发射极电压为Ua - 0.6<Ua,所以对于P管来说此时截止;N管导通,并且B点电压是跟随A点电压的,5V提供大电流,对电容C1快速充电,充满电压接近Ua - 0.6;
当A点输入0V时,N管截止,C1两端电压Ua - 0.6>阈值电压,此时P管导通;
我们知道电流喜欢走阻抗小的路,最开始P管导通,C1两端电压经过R7,Q4朝地放电,直到放大P管阈值电压时刻为止,此时P管截止,C1剩下电压通过并联在其两端的R6放电,直到放到0V; 这就是推挽电路,有的MCU引脚支持推挽,该引脚内部集成的就是这2种管子的电路结构;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阅读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