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漏电保护器的发展简史
自19世纪末,电力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领域,自从首次出现触电死亡事故开始,科学工作者就注意安全用电技术了。而触电漏电保护器,是因家庭触电保护的需要在20世纪初才出现的。当时设想和研究了许多触电保护方法,典型的产品是电压动作型漏电断路器。
1928年德国人根据高压差动保护原理,提出了剩余电流动作型(也称电流动作型)漏电分断方法。1930年根据这一原理,法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剩余电流动作型漏电断路器(额定动作电流10毫安,动作时间0.1秒)并以此为保护手段,对人体做了直接接触的触电试验。30年代,人们还研制了80毫安、0.1秒的产品,但德国、英国和法国使用的仍然使用电压动作型漏电保护器,只有少数的电流动作型漏电断路器用于防止一火一地方式的窃电上。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触电漏电保护器主要采用电压动作型漏电保护器,二战结束直到50年代,德、法两国又重新起用电流动作型漏电断路器,但动作电流都较大,一般在300~3000毫安之间,主要用做间接保护大的漏电事故引起的灾害。用于直接接触或保护接地线的剩余电流动作型触电漏电保护器,则是在1958年才开始批量生产,其动作灵敏度为35毫安。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电储能式和机械储能式等类型的触电漏电保护器,但都因性能、结构、成本、体积等原因而被淘汰了。到了60年代,电子技术和低压断路器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小容量的塑壳式低压断路器的日新月异,开始出现了快速、高灵敏度的剩余电流动作型漏电断路器。1962年,美国制成了5毫安等级的电子式漏电断路器。1965年,德国制成了由塑料外壳式低压断路器派生而来的。
纯电磁式漏电断路器,其动作电流为30毫安,动作时间为0.1秒。目前,世界主要工业强国已进入了以强大的生产能力为后盾,用立法手段普及触电保护器的阶段。
德国民间法规VDE0100规定:在住房进线处和楼房的各层电加热器、浴室等处必须使用电流动作型触电漏电保护器。
法国按VF(法兰西国家标准),从1962~1965年全国所有用户的建筑物内都安装了触电漏电保护器。
英国IEE(电气工程师协会)规定:在住房的进线处、建筑工地等地方必须安装漏电保护电器。
美国IEE以及各州根据NEC(国家电业规程)均立法规定:在住房、浴室内的进线处、室外、屋下的外进线处和建筑工地单个设备进线处,以及游泳池使用的设备上必须安装4~6毫安或20毫安等级的触电保护器。
日本国制定了劳动安全卫生法和电气技术标准。规定在电压超过60伏的电路及设备上必须安装触电漏电保护器。国际上经过三十多年的实际使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64委员会在《建筑物电气安装标准》中,规定了以保护接零为基础,装以高灵敏度触电漏电保护器,或在TT电路中保护接地加漏电触电保护器的保护方式。同时,IEC的第23E技术分会家用漏电断路器及类似设备组几经修改,在1963年正式发表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保护方式。目前,触电漏电保护电器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我们国家在1966年前后,苏州金阊电器厂生产了数量不多的电压动作型漏电继电器。之后,水利电力部和机械工业部也开始了低压电网触电保护器的研究。我们国家第一台经国家鉴定认可的触电保护器,是由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所、南京机械研究所和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共同研制的AB61-12型20毫安、0.1秒的电子式产品,并于1968年投产了近万台。70年代后半期,水利电力部电流动作型触电漏电保护器研制组研制了高灵敏度、快速动作型、电子式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断路器。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能源部农电司在全国建立了4个漏电保护器定点生产企业,分别是:浙江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南京电校校办电器厂、廊坊供电局设备修造厂、青岛四方电器厂。 国家标准局于1986年9月3日发布了最早版本的国家标准GB6829-86,并于1987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们国家触电漏电保护进入了普及应用阶段。进入21世纪,我们国家实现低压电网漏电触电三级保护,使我们国家在低压电网发生的漏电触电事故得到有效的控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