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86|回复: 0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如何实现PID自动/手动调节切换?

[复制链接]
阅读字号:

1356

主题

50

回帖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26939
发表于 2023-8-14 09: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请使用中文注册

×


二、直接使用 PID 指令编程时的 PID 自动/手动无扰切换
直接使用 PID 指令块编写 PID 控制程序时,可以简单地使用“调用/不调用”指令的方式控制自动/手动模式。

因为 PID 指令本身已经具有实现无扰动切换的能力,此时在 PID 指令控制环节之外编程没有多大必要。

PID 指令的 EN 输入端使能(为“1”)时,我们认为是自动控制模式;EN 输入端未使能(为“0”)时,我们认为是手动控制模式。

PID 指令本身有一个“能流历史状态位”,以记录指令的状态切换。

在 EN 端从“0”变为”“1”时,PID 指令认为这是从“手动”模式向“自动”模式切换。PID 指令此时会自动执行一系列动作,以配合无扰动切换:
使设定值( SPn) = 当前过程反馈变量(PVn)
设置上次采样过程变量(PVn-1) = 当前过程反馈变量(PVn)
设置积分偏差和(或所谓积分前项)(Mx) = 当前输出值(Mn)
使设定值等于当前反馈值可以避免出现偏差,使之不存在调整的要求;当然如果有工艺要求,也可以后续调整设定值。其他的动作都是为了使 PID 在后续的操作中不改变输出的值。

在编程时要注意:
从自动模式向手动模式切换时,PID 指令的 EN 端不再有能流,计算停止,输出值 Mn 不再变化。

此时如果需要操作人员人工观察控制的结果,手动控制输出量,就可以通过用户程序直接改变回路表中的输出值存储单元内容(见数据块或系统手册的相关部分内容)。如果有必要,操作人员的操作可能要进行一些标准化换算。

为保证从手动模式向自动模式的切换无扰动,需要在手动控制时,或在切换过程中,禁止对 PID 回路表中设定值的更新,以便切换时 PID 指令用当前过程反馈值替代设定值。切换完成后,操作人员可以调整设定值。

三、使用 PID 向导编程时的 PID 自动/手动无扰切换
使用 PID 指令向导编程时,指令向导会自动调用 PID 指令,并且编写外围的控制变量标准化换算、定时采样等功能。

用户在使用 PID 指令向导时,需要在用户程序中用 SM0.0 调用指令向导生成的子程序(如 PIDx_CTRL 子程序)。

PID 向导可以生成带自动/手动切换功能的子程序,这个子程序使用一个数字量点为“1”、“0”的状态来控制是否投入 PID 自动控制。

到目前为止(STEP 7-Micro/WIN SMART),使用 PID 向导生成的子程序时,由于用户程序不能直接使用 PID 指令,它的无扰切换能力因为隔了外壳子程序,所以受到了局限。

如果对无扰切换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另外编一些程序加以处理。但在高级一点的PLC中,无扰动切换功能只需打个勾即可。

对于SMART来说则不能这么简单了。

S7-200SMART中,考察如下 PID 控制子程序:

e1a09164e51a3167e382b5625a2f9ee4.png
图 1. PID 向导生成的指令
图中:a、过程反馈量 ;b、设定值,实数 ;c、自动/手动控制,“1”=自动,“0”=手动 ;d、手动控制输出值,0.0 - 1.0 之间的一个实数;e、PID 控制输出值。

要实现无扰动切换,必须:
在从自动向手动切换时,使手动输出值(VD2004)等于当前的实际控制输出值;在从手动向自动切换时,使设定值相当于当前的过程反馈值。

为此,可编写类似下图所示的程序,放在 PID 控制子程序之前:

a08cb82f7b1b23540403abd011a236b0.png
图 2. 无扰切换处理程序
图中:
a、自动/手动切换控制点 ;
b、从自动向手动切换时,使手动输出值等于实际当前值 ;
c、从手动向自动切换时,把当前反馈量换算为相应的给定值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使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家电维修论坛 ( 蜀ICP备19011473号-4 川公网安备51102502000164号 )

GMT+8, 2025-5-1 13:05 , Processed in 0.1773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