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LM1875制作的25W×2功放【含实物图,lm1875功放电路图】

2023-5-26 16:59| 发布者: 开心| 查看: 388| 评论: 0

阅读字号:

摘要: 许多音响音乐爱好者往往对IC功放不屑一顾。他们认为Hi-Fi功放非分立元件设计制作不可。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诚然,分立元件功放的性能和音质确实非IC功放可比。但这是从终极的性能和音质以及不计成本为前提 ...
    1875

  NS公司推荐的典型应用电路如图1所示。 

    图1 LM1875应用电路  用±30V供电时,8 Ω负载上最大输出功率可达30W。用±25V供电时,在4 Ω或8 Ω负载上,20W输出时总谐波失真为0.015%。IC芯片内具有短路保护、过热保护、限流保护等功能,工作安全可靠。例如,芯片温度达到170℃,过热保护即开始工作,当温度降至145℃则重新进入正常工作。但如果温度再度升高时,   在达到150℃ (而不是最初开始的170℃)过热保护便开始启动。  LM1875采用小巧的TO-220封装、共5根引脚,正面外形如图2所示。其背面为芯片自带的一块小散热板,为外装大散热片提供足够而良好的热接触面积。在本电路中应用时,两者之间必须垫以电绝缘片,以防短路。实际上LM1875自带的小散热板是与负电源端子-UE(引脚3)相通的。所以只有当LM1875采用单电源供电时,-UE才接地,因而LM1875与外装的大散热片之间无需垫绝缘片。  一. 电路简介  整机电路如图3所示,包括左、右声道放大电路和共用的电源、开关机延时电路。 1、放大电路  由于目前环境的电磁干扰日益严重,为了避免捡拾高频干扰噪声影响放音质量,因此在输入端子处接入R501、C501,限制不必要的通带宽度,防止输入导线像天线一样接收杂散干扰信号。 
 输入信号经音量控制后进入IC放大电路。IC外围电路元件是通过试验之后确定下来的。它与图1推荐电路的主要区别是负反馈回路去掉了隔直电容(22uF)。或者说,图1推荐电路采用AC(交流)放大形式,而图3应用电路则更接近DC (直流)放大形式。通过试验发现,采用AC放大形式时,输出失调电压有50mV,经过数秒钟之后才消失。而去掉负反馈隔直电容后,却没有发现输出失调现象,这表明,采用这种“准”DC放大形式是可行的。这样一来,低频响应只取决于IC同相输入端的隔直电容,把它的容量提高到47uF,
低频截止频率下降到0.2Hz,几乎具有放大直流信号的能力。  图1电路IC输出端的RC串联网络(1 Ω和0.22 uF)是相位补偿元件。为了取得更稳定的工作条件,图3电路中添加了一只补偿电感(0.7 uH)。由于该电感的加入,可使上述RC网络中的R值取得较大,而减小C值,即改用10Ω和0.01 uF。补偿电感L1可用漆包线在直径为φ12mm的圆棒上绕7T脱胎而成。安装在印板上后应涂布胶水以防线匝振动影响音质。  在本机输出的扬声器端子处接有串联的RC元件(1000pF和100 Ω),作用是防止输出信号通过扬声线馈线反射回来。
2、开关机延时电路  开关机时IC输出端会出现DC电位而产生噪声,故需要加入一个开关机延时保护电路(见图3中间部分电路)。其工作过程简单说明如下。  图中左边D201、D202、C205对电源变压器二次侧12V ×2绕组作全波整流和滤波,取得的直流电压单独为保护电路供电。其中Q202和Q203晶体管则由稳压IC201稳定后供电。接通电源开关后瞬间,0201~Q203三管的集电极都加上了供电电压,但它们的导通情况则不同。  首先注意到Q201的基极之前接有两只大容量电解电容器,
因此开机的瞬间Q201基极电压为0而处于截止状态。但因Q201集电极即Q202的基极处于高电位而使Q202导通,(其集电极供电电路中串入的红发光二极管LED501发光)。与此同时,由于Q202导通,其集电极电位即Q203基极电位很低,不足以使Q203导通,故继电路RL201未吸合,即LM1875输出端处于断路状态。  经过约5秒钟后,Q201基极电位因电容不断充电而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导通,引起Q202截止,因其集电极电位升高而使Q203导通,继电器RL201吸合,LM1875输出信号即加到扬声器输出端子上,使外接扬声器放音。同时串于Q203集电极供电电路中的绿发光二极管LED502发光,而红发光二极管LED501熄灭,表示整机进入正常状态。LM1875的最大输出电流可达3A,因此应该选择具有相应触点电流容量的继电器RL201。
  12345 / 5 页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家电维修论坛 ( 蜀ICP备19011473号-4 川公网安备51102502000164号 )

GMT+8, 2025-8-14 18:21 , Processed in 0.1405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