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005
另外,输入该端子的电流必须低于5mA。 图2-17:ZCD端子波形 外围电路参考图2-18: 图2-18:ZCD端子外围电路 4)Comp端子Comp端子是PFC控制电路中用于相位校正端子。通过加大外接电容的容量,虽然可以提高电路的稳定,但有必要基于相位的超前或者滞后来进行参数调整。参考图2-19的参数,请根据实际动作状态来进行参数的选定和确认:①正常工作条件下工作是否稳定;②是否有起动不良的情况;③在负载突变时,是否有误动作现象;④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差。另外,该输出电压与PFC部分CS端子的阈值相关。 图2-19:Comp端子周围电路 5)PFCOut端子 STR-E1555的PFC部分的功率MOSFET接在IC外部。PFCOut端子输出外接MOSFET的驱动信号。该端子的输出特性为Source300mA,Sink500mA。根据所使用的MOSFET特性,确定是采用直接驱动方式(图2-20)或者设置外部缓冲电路驱动方式(图2-21)。 6)DLP端子 IC起动后,对于频繁在轻负载和重负载等状态下进行迅速的负载变动的情况下,轻负载时DC-DC进入低频动作,PFC反复在起动-停止之间切换,变压器等器件可能会发出异常的声音。STR-E1555在DC-DC部分进入低频动作后,在外接电容所产生的延迟时间达到后,才停止PFC。具体动作是,DC-DC部分负载减轻,进入低频动作后,通过IC内部的定电流电路为DLP端子外接的电容充电。DLP端子电压上升到一定的阈值,PFC动作停止。PFC动作停止后,DLP端子的电容通过IC内部电路放电。根据这一系列的动作,在DLP端子电容充电期间内,即使负载急剧变化,PFC都不会关断,因此不会发出异常的声音。 外围电路请参考图2-22。 图2-22:DLP端子外围电路 7)CS端子 该端子用来检出PFC部分MOSFET流过的漏极电流Id。PFC部分功率MOSFET的源极一侧,装入耐浪涌特性好的金属板电阻等器件,将漏极电流Id转换成电压。为了在这个时候避免导通时产生浪涌电流等不稳定动作,插入CR滤波器(图2-23),但是,由CR滤波器确定的时间常数如果过长,可能会延缓电流检出,导致电源损坏。请在实机上调整,若没有误动作等,请设定尽量小的值。另外,STR-E1555用在AC200V系时,为防PFC部分输出功率过高,CS端子的阈值是在AC100V系/1.4V和AC200V系/0.65V自动切换。检出电阻RS按照AC100V系设定。因为PFC部分MOSFET的Id峰值是在正弦波上取到的,计算峰值电流设定检出电阻。 例如,Idp=8A时,PFC部分RS=1.4/8A=0.175Ω,调整到0.15Ω。 图2-23:CS端子外围电路 PFC部分的漏极电流Id和输入电流形成同样的正弦波状,但当它的最大值达到CS端子的阈值后,Id受到限制,波形畸化,立刻可以判別出来。另外,图2-24是未达到阈值的平常状态。 图2-24:CS端子波形 8)StartUp端子、Vcc端子 IC内部,StartUp端子连接到起动电路和Vcc端子(控制部分用电源)。通常VPFB(DDON)=3.2V超过以后,起动电路停止动作。起动电路动作时,以5.6mA的定电流为Vcc外接的电解电容充电,Vcc>16.2V(typ)时IC起动。轻负载下DC-DC部分进入低频动作时,辅助绕组为Vcc提供的反激电压下降,到达停止电压9.6V(typ)后,容易产生间欠动作等不良情况,因此有必要考虑到以上这些注意点。辅助绕组的输出设定在23V。为了对应非常轻的负载,Vcc的电解电容有必要选取100μF-220μF的容量。外围电路参考图2-25。 图2-25:StartUp端子、Vcc端子外围电路 11)BD端子 在STR-E1555的工作模式当中,准共振模式下,必须对电压共振进行底部检出,加入延时后导通。图7-28是进行底部检测(BD)的回路。和一般的准共振模式调整延迟时间的方法一样,最终要在实机的电源上,根据实际测得波形,进行参数调整。BD端子的输入阈值电压是0.76V(typ)。如果该端子的输入信号波形低于此阈值,则IC从准共振动作进入100KHz的PWM。根据辅助绕组的输出电压设定,参考图2-28中的参数,信号波形的振幅设定在阈值的2倍。延迟时间是由DC-DC部分主变压器的Lp和电压共振电容容量C所决定。准共振动作时,辅助绕组的电压假定为20V,信号振幅的设定大约由(20V-Vf×(分压电阻(下)/分压电阻(上))所决定,在实际动作时调整。根据图7-28中的参数,大约得到1.9V。另外,BD端子的下降波形达到阈值0.76V时导通。请通过微调分压电阻,调整底部导通时间。图2-28中的延迟电路对于辅助绕组可以看作是一组负载,考虑到此电路的功耗,请使用高阻值的电阻。但是,不可以忽视由于高阻抗所带来的噪声影响。因此参照图2-28中追加滤波电容,但是作为延迟要素的延迟时间减小时,可能出现不能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情况。该情况下,请增大变压器的Lp值或者电压共振电容的容量C,使延迟时间本身变大。[Page] 图2-28:BD端子外围电路 三、电源规格 1.产品应用说明 本产品为AC-DC电源供应器,适用于37寸液晶电视。 2.产品特点①:本产品为自冷形式。②:有过压、过流,过载保护功能。电源因过压、过流,短路时会自动进入锁死状态,当故障机修到这里,终于修好值得探讨。后电源需重新启动才能恢复工作。A:当12V带3A负载,24V所带负载超过7A电路进入过流保护状态。当24V带5A负载,12V所带负载超过6.5A电路进入过流保护状态。当12V带0.5A负载,24V所带负载超过8A电路进入过流保护状态。当24V带0.5A负载,12V所带负载超过15A电路进入过流保护状态。B:12V过压保护范围为13V-16V。24V过压保护范围为26V-32V。C:有短路保护功能。输出正负极短路,电源进入锁死状态,故障解除,电源需重新启动才能恢复工作。③:本产品有防雷击功能。④:电磁兼容符合GB13837-2003要求。安全符合GB8898-2001要求。⑤:电源工作效率大于80%(输入电压为220Vac满载时)。⑥:满载时功率因素大于0.9。⑦:工作和贮藏环境A:工作环境温0℃-40℃。B:使用环境相对湿度20%-85%C:贮存环境温度-40℃-55℃D:贮存环境相对湿度10%-95%⑧:整机在待机状态下,输入电压在110-260Vac,整机功耗小于1W。 3.输入特性:AC110-240V 50Hz/60Hz 0.8A-2A 40A(满载) 单相输入 4.输出特性: 1)输出STANDBY为高电平触发,电压不得低于2V。在测试纹波和杂讯时需在每组输出端并联一个0.1uf的瓷片电容和10uf的电解电容。采用20MHZ的示波器和同轴探头去测量。2)测试数据轻载:ON/OFF端接入5V电压,按+24V/0.5A+12V/0.5A+5V/0.2A接入阻性负载重载:ON/OFF端接入5V电压,按+24V/6.0A+12V/3.0A+5V/0.5A接入阻性负载 四、调试 1.通电前准备通电前,先目测整个电源板,看有没有漏装元件,装错元件等,尤其注意电解电容、二极管等有极性的元件有没有装反。 取万用表,用电阻档测量从交流输入(CN1)到桥堆(BD1)之间是否开路,交流输入(CN1)之间是否短路。测量主滤波电容(C8)两端是否短路,MOSFET(Q1)是否完好,测量次级输出是否短路。 为各路输出接上负载,开始为空载。 有条件的可以用示波器监测MOSFET漏极波形。 2.通电 1)待机部分取X100的探头监测U3第8脚的波形。通电,5V应正常,从示波器观测波形处于间歇振荡,逐步增大负载,波形处于PRC方式,在额定负载0.5A下,波形应稳定。继续增大负载,5V会过载保护,电压跌落,负载越大,电压越低,减小负载到正常值电压自动恢复到5V。 2)主电压部分取X100的探头监测U1第21脚的波形。连接CN8的STDBY和5V。通电,5V、12V、24V应正常。在空载的情况下波形处于间歇振荡,逐渐加大负载到额定负载, 正常波形如图7-29: 图7-29:包括了漏极波形和变压器原边绕组的电流波形。 3)通电结束 在额定负载下断电,大电容C8两端不会残留高压,可直接拿取。在空载下断电,大电容C8两端会残留高压,必须在放完电的情况下拿取。 五、维修针对实际维修中碰到的问题,把维修方法做简单介绍。 ①:问题描述:通电,无5V电压输出。解决思路:用万用表量C8两端有无电压,如果没有,检查CN1到BD1之间有没有断路,BD1有没有损坏,交流电有没有接入;如果有,检查5V输出有没有短路。 如果以上没问题的话,检查C25、D15有没有损坏,U6反馈电路是否正常。 ②:问题描述:5V输出带载不正常。解决思路:检查R37、ZD2是否正常;检查光耦PC3、U6反馈回路是否正常。 ③:问题描述:5V输出正常,无12V和24V。解决思路:检查CN8的STDBY是否有高电平,大于2.5V;检查Q5是否正常,有无Vcc;如果无Vcc,检查12V、24V是否过压,输出是否短路等;检查ON/OFF电路是否正常;如果Q5的E级有电压,为15V,检查C8两端电压是否为380V;高于380V,检查R20、R21、R22、R23、C19是否正常。如果为300V左右,检查U1周围元器件是否正常。 ④:问题描述:12V和24V带载不正常。解决思路:检查R17是否正常;检查R18、C9、SARS1是否正常;检查U7反馈回路是否正常。 六、其他原理图 见图2-30 |
|Archiver|手机版|家电维修论坛
( 蜀ICP备19011473号-4 川公网安备51102502000164号 )
GMT+8, 2025-5-1 12:56 , Processed in 0.1143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