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卫视於11月22日正式开播,这是台湾继"太空电视"、"华人直播卫视"、"侑玮直播卫视"後第四家成立直播电视的业者。 太平洋直播卫星的诸元、频道及接收特性 太平洋卫视目前使用东径166度的"泛美8号"卫星传送讯号。采用该卫星的KU频、垂直极化、12286 MHz、12326MHz、12366MHz等三个转频器共传送30个以DVB / MPEG -II数位频道压缩技术压缩的电视频道及5个广播频道(其诸元和电视、广播的频道名称如表一)。本卫星在台湾接收的区域场强高达54db/w,其他各地用60公分的天线都可轻易接收,但由於卫星的仰角并不很好(在台湾观看此卫星仰角约30°左右),因此安装时需注意卫星的方向(在东南方,指南针的方位约在120°左右)是否有高楼或建蔽物的阻挡(在东南方,指南针的方位约在120°左右)。 表一、接收诸元及频道表 卫星名称/经度PAS-8 / 166°E使用频段/极化KU12.25-12.75GHz / V 垂直极化传输速率27.500 M/PS符节速率3/4 频率频道及节目内容12.286 MHz12326MHz12366MHz220频道台视(TTV)100频道频道介绍(MARKER)270频道环球/Global-N230频道中视(CTV)410频道Chinese Cinema120频道美国CNN240频道华视(CTS)420频道西片PPV-1130频道英国BBC250频道民视(FTV)421频道西片PPV-2140频道德国DW/法国TV-5210频道公视(PTV)422频道西片PPV-3110频道美国Bloomberg520频道动物星球(Animal Planet)430频道Spring Cinema190频道韩国Arirang320频道HBO电影530频道Hi:TV610频道法国Fashion321频道HBO-2电影211频道慈济大爱台(Tzu Chi TV)810频道Test330频道Cinemax电影710频道学者财经台(Distance Learnin)910频道(成人频道)Spice390频道电影/Premium Movie660频道MCM920频道(成人频道)Hot 接收天线的尺寸及接收效果 目前在各地晴天用60公分的碟型天线就可接收,效果均十分良好。大天线接收固然可增加讯号的指标强度,但要用多大呢?由於雨衰量极大,在抗雨衰的接收实验中发现,用120公分的天线晴天虽可收得超过14db的讯号最高值,但遇豪大雨仍然还是会当机(降至5以下),因此加大天线的尺寸并非就可高枕无忧,只是可以延缓当机的时间而已,所以可考量自己适用的程度来决定采用天线的大小。不过本卫星的场强极高,只要正确安装此机会并不是很多。 太平洋卫视所使用的设备 目前"太平洋卫视"的接收组件都是由公司所搭配整组贩售-RCA-992型的专用接收机(内含VIACCESS锁码卡)和60公分的碟型天线再搭配Universal的降频器(LNB)。 60公分的天线(小耳朵) : 以本卫星的功率来说只要安装正确,60公分的天线确实已足够(要真正够大的雨才会使它降到讯号的临界点而停机)。 RCA992卫星接收机: 本机为标准DVB规格卫星接收机,内含VIACCESS锁码插槽,可搭配MULTI SWITCHS'、22kHz及DiSEqC等控制元件作输出。 VIACCESS锁码卡: 此卡内含一块晶片,晶片会核对卫星讯号中的资料来决定接收机可开那些频道及这些频道可看多久。 降频器(LNB): 太平洋所搭配的LNB为Universal的LNB,此LNB分LOW-Band(LO:9750MHz)及HIGH-Band(LO:10600MHz)2个频段,太平洋所使用为HIGH-Band,所以主机必须启动22KHz输出(由於此LNB接收太平洋的输出中频为1600MHz以上,而市面上的测试仪器大部分的频率范围为950-1450MHz且无22KHz输出所以大部分的卫星测试仪器无法使用) 卫星天线自己装-不用仪器的安装法 一般卫星的接收天线都非常的巨大,接收者都需要请专业的人员来安装,并且教导接收机繁琐的使用方式。但是直播卫星讯号强,可以使用小型化的接收系统,因此只要简化接收机的操作程序及强化自动展示的功能,就可让安装及使用变的非常容易;卫星功率强、接收天线又小巧、组装轻盈、回转方便,操作又简易是故只要稍具电器常识的人都可经由说明书的指示就可轻轻松松的组装和掌握到讯号,这就是『直播卫星』的特性。现在我们就来谈谈不用专业的天线调整仪器(db表),一般人就可DIY的卫星天线安装法(其实是利用卫星主机附设的『讯号强度显示功能』来调整天线):以下为操作的程序: [Page] 材料准备: "太平洋卫视"的接收器材组:60公分天线、"全方位"降频器、RCA-992型的专用接收机、电视机一部、天线组装用板手工具等。 勘查地形: 找一东向(面向东方)指南针方位角约120°无遮蔽的地面或墙壁。 天线组立: 天线依组装说明书的指示组装,并将天线用支架固定在地上或墙上。 LNB和天线组合: 将LNB装在天线LNB固定架上,(将LNB尽量往後拉,至固定架碰到管颈喇叭囗的後缘)并将LNB的感应天线依166°E卫星水平极化的方位摆正。 讯号线的连接: 1、将卫星接收机和电视机带到天线旁,接好AV线、接上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若机器正常、输入正确这时电视画面就有『讯号无法接收』的指示(表示主机的输出已正确输入电视机)。 2、准备一条两头已制作好端子的同轴电缆,一端接在LNB一端接到卫星主机 L-BAND INPUT 输入端。 3、看着电视画面,用卫星主机附送的遥控器操作,找出『数位讯号强度』来替代卫星的dB表备用。(操作方式详见後面:『讯号强度显示功能』) 太平洋卫视的叁数及天线仰角、方位的调整法: 壹、叁数认定及机器设置 "太平洋卫视"的卫星天线,新手第一次安装如果要快速对准卫星,有几个须知的叁数: 1、认定方位 2、认定仰角 3、辨别LNB需对应的极性:166°卫星是属於线性极化的卫星,因此面对天线LNB必须以一定的角度去对应(角度如图六所示)。 4、要有可对应讯号的场强仪:可用卫星主机附设的『讯号强度显示功能』来替代卫星的dB表,操作方式是: 按下遥控器『MENU』键後电视出现『主菜单』的功能表:。 主菜单 1、数位节目 2、节目表单修订 3、父母频道锁码 4.接收器设定 5、订户识别卡 6、操作语文选择 按上、下、左、右选择键中的『▲』或『 』键进入「主菜单」,选第4项的「接收器设定」,按『OK』键 後出现: 1、变更父母频道密码 2、卫星及集波器 3、讯号传输切换器 4、杂项设定 5、数位讯号强度 按上、下、左、右选择键中的『▲』或『 』选择第5项的「数位讯号强度」,按『OK』键)後,画面出现: 讯号强度 卫星频率MHz:12326 集波器极向: 垂直向 杂讯比:1.6 dB 负载 -------------------------------------------- 锁定 "杂讯比"的数值会随讯号的增加而变高,因此可用以作为讯号的场强仪使用。 贰、天线仰角、方位的调整法: 虽然碟型天线有很高的指向性,但由於天线小巧灵活,LNB又已安装妥当,所以只要稍具耐性,虽是新手安装的难度也并非很高。其程序和方法是: 1、稍微放松碟型天线固定仰角和方位的螺丝(勿太松,以可用手扳动,且松手後盘面不会往下垂为度)。 2、各地接收此卫星的仰角方位角必须了解。 3、一面看着电视画面,一边用手提着LNB的支撑架将盘面的仰角缓慢的提升;当天线仰角已远超过我们所要的仰角後,如果电视画面『讯号强度值』的数值都一直维持在1.7,则表示这次的天线搜寻还没有找到卫星。这时停住仰角的移动,将天线略往南偏(新手一次不可偏移超过2°)改变方位的度数後开始进行第二次搜寻扫瞄,然後边注意看电视的『讯号度数』一边移动天线的仰角,若天线又超过仰角的度数後(如又回复为0°),『讯号度数』还是仍维持在1.7则表示这次行程天线还是没对到卫星,需再次往南方略偏移2°,以进行第三次搜寻。如此重复行程一定可找到卫星的位置。 4、在行程搜寻当中,若仰角移动到某一个角度而电视里『讯号强度值』的数值有明显的改变,如变2或3以上时,就表示卫星大概就在附近;这时仍可继续移动方位,只是移动的速度要更慢并要记下显示的数值,让仰角及方位角都能使显示值由『1.7』升到『最大』再回到『1.7』(表示天线的仰角及方位都可通过最正确的那一个角度)这时透过移动的过程我们大概就可预计天线正确的位置以及可收到讯号值的度数了。 5、当所调整的天线仰角、方位都已在讯号的最高值时,将固定仰角和方位的螺丝全部上紧。接着再试着调整LNB的极性,微幅左或右旋转看是否还会让dB值增加,最後在讯号的最高值处固定天线仰角方位及要固定LNB的螺丝,即完成天线校准的工作。这时已可看到编号为100的系统介绍频道。按下"Quit"键以消除『讯号强度』dB值的画面完成整个调整天线的程序。: [Page] 6、利用『讯号强度』dB值的操作要点 dB值所表现的数值就是天线当时所收到本卫星节目的讯号强度。只要天线调整到卫星的讯号覆盖范围,则此数值就会依实际进入天线的强度显示出来,如此就可用以像专业的卫星dB表来使用。 注意:由於此数值是卫星讯号经解调後所显示的数值,接收机在解调讯号的时候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运算(约2~3秒),所以利用此数值调整天线方位时,一定要每变动一次方位,就要停顿约二 ~三秒的等待接收机去运算解调和显示的时间,绝对不可以还未见变动的数值显示出来,就急着再改变天线的方位。 |
|Archiver|手机版|家电维修论坛
( 蜀ICP备19011473号-4 川公网安备51102502000164号 )
GMT+8, 2025-4-30 20:25 , Processed in 0.1171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