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38963896389
为了规范家电维修市场,2012年起施行的《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家电维修经营者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营业执照,明示服务项目和家电配件的收费标准、质量规范、质保期限以及投诉电话。 多位业内人士提出,现在很多品牌在官网公布的维修点虽然明确标注了某电器公司,但实际上这些售后点的规模、实力参差不齐。并且如今多是线上维修,一般维修商信息都会被罗列整理在一些互联网平台的搜索结果上,这些信息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虚假的,甚至有“李鬼”冒充正规单位,还有根本无维修资质的“黑商家”。 记者注意到,针对消费者诟病的山寨维修乱象,近期有不少地方、行业协会陆续出台新规,对家电维修提出新要求。比如,上海电子产品维修服务行业协会鼓励行业企业间互相调剂服务人员和通用零配件,确保酷暑期间服务响应时间保持在48小时之内,并要求持有统一上门服务证的维修人员必须持证上门、亮证服务;所有服务企业都必须明示收费标准,不得随意增加收取费用;所有厂商服务热线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服务应对。 在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看来,治理家电维修乱象应该与时俱进,针对线上维修增加的现状,互联网家电维修平台必须尽到事先审核义务,比如维修厂家是否具备资质、维修水平是否达标。若是因此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平台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对于有的家电维修人员只靠经验缺少专业知识,尤其是维修价格漫天要价缺少标准的现象,张彦斌建议,生产厂家应对指定维修点加强监管,增强力量,创新售后服务方式,比如建立直营的“快修快赔点”等。此外,商家还应当对零部件费用以及上门维修的各类服务费用、服务时长进行明码标价,进行网上公示。消费者查阅时,可以清楚知道上门服务多长时间对应多少费用、更换哪个零部件需要多少费用。 “对维修人员的维修过程要进行全程跟踪记录。维修人员到消费者家里进行维修,零部件到底换没换,问题到底有无解决,维修过程中是不是做了手脚?对于这些问题,普通消费者很难察觉,一般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出来。还要规定,不让维修人员单独收费,最好是平台和维修机构统一收费,对此可以设立一些奖惩机制。”张彦斌说。 从监管层面来说,刘步尘呼吁,政府部门作为市场监管主体,对于长期以来治标不治本的家电维修服务行业,应当多一些突击检查,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建规立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完善行业标准,提高维修行业准入门槛;还可以借助各方力量实现共同治理、互相监督,比如家电维修协会通过团结、教育、培训,监督维修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从而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服务。 “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擦亮眼睛,货比三家,最好选择有线下实体店、口碑好、监管措施比较严的大型家电维修平台,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刘步尘说。 来源: 法治日报 家电维修的心得体会3党代会已缓缓地落下了帷幕,但振奋人心的话语时刻在耳边回荡。 党代会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执政之基、发展之需、和谐之本。党代会报告《坚持改善民生 增进民生福祉》中做出了重要批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群众的关切和期待,是做好民生工作的永恒指向。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带头把党代会精神落实到岗位和职责上来,自觉把时间和行动统一到初心使命上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提升,切实发挥好一名党员的先锋带头及示范引领作用,扎实干好本岗位各项工作。民生工作千头万绪,为群众谋福祉,无“最好”,只有“更好”。带着感情、满腔热忱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为切实保障本辖区内孤寡独居老人、特困人员等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求,有效实现“弱势群体关注,特困群众100%得到救助”目标。 一、“地毯式”排摸,兜底保障不漏一人 社区充分发挥“社工委”机制作用,发动“社工委”成员、网格员、退役军人志愿者、物业管理人员,利用联动作用,开展“地毯式”摸排。通过线下查阅社区和小区物业信息、“敲门”行动、线上借助楼院长微信群等多种途径来进一步更新细化辖区底数,做到全辖区人员底数清、楼院底数明、企业单位和宾馆民宿底数准、“社工委”资源底数细,精准锁定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 二、“精准”服务,排忧解难共克时艰 “阿姨您好,家里的菜还够吗?口罩等用品还有吗?”社区工作人员在摸清底数后针对辖区服务对象名单,分工协同,对辖区内的特殊群体进行了入户走访,耐心细致地询问他们在疫情期间的生活状况,尤其对于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通过打电话方式来随时随地了解和掌握他们基本情况,以及进行一对一安抚疏导。确保所有弱势群体实现社区“三有”:有人管事、有人理事、有人做事。 三、“志愿”发光,激活社区治理内生动力 社区工作人员长期活跃着一批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解决生活小难题的“能人”们。将“能人”们召集起来,成立各类志愿者服务队,开辟专门阵地,免费为广大居民提供理发、生活物资采购、电器维修以及各类政策宣传等各项志愿服务,群众不出小区也能最大程度享受日常生活的便利。社区通过“志愿发光”小窗口,体现志愿服务精神,让辖区群众处处受益,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微治理。 在今后我们拿出积极向上的干劲、拼劲、韧劲,立足岗位再创新服务理念,开拓服务形式,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上见成效,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社区各项工作,把报告中提到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落到实处。 |
|Archiver|手机版|家电维修论坛
( 蜀ICP备19011473号-4 川公网安备51102502000164号 )
GMT+8, 2025-9-2 02:02 , Processed in 0.1734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