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新手必学:认识敏感器件(图)

2023-4-29 12:21| 发布者: 开心| 查看: 27| 评论: 0

阅读字号:

摘要: 前言:本节文章的重点是一起学习敏感类型器件,比如说光敏器件、温敏器件等。好了不多说了,一起进入正文吧。一、NTC热敏电阻器NTC(NegativeTemperatureCoeff1Cient)是指随温度上升电阻呈指数关系减小、具有 ...
    前言:本节文章的重点是一起学习敏感类型器件,比如说光敏器件、温敏器件等。好了不多说了,一起进入正文吧。
一、NTC热敏电阻器

NTC(NegativeTemperatureCoeff1Cient)是指随温度上升电阻呈指数关系减小、具有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现象和材料.该材料是利用锰、铜、硅、钴、铁、镍、锌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氧化物进行充分混合、成型、烧结等工艺而成的半导体陶瓷,可制成具有负温度系数(NTC)的热敏电阻.其电阻率和材料常数随材料成分比例、烧结气氛、烧结温度和结构状态不同而变化.现在还出现了以碳化硅、硒化锡、氮化钽等为代表的非氧化物系NTC热敏电阻材料.
 
二、PTC热敏电阻器

PTC(PositiveTemperatureCoeff1Cient)是指在某一温度下电阻急剧增加、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现象或材料,可专门用作恒定温度传感器。上图是一款正温度系数500-800欧姆的热敏电阻器
 
三、温敏二极管
温敏二极管就是在一定偏置电流下,半导体二极管PN 结的压降是温度的函数,这个函数的曲线近似为直线。用于测温的温敏二极管,不宜使用锗材料制作,这是因为锗二极管的反向电流大、线性度差。因此用于制造温敏二极管的半导体材料大都选用硅及呻化镓材料。
温敏二极管的Vf-T 特性图如下:

 
四、铂电阻元件

它的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它有PT100HE PT1000等等系列产品。PT后的100即表示它在0℃时阻值为100欧姆,在100℃时它的阻值约为138.5欧姆。它的工业原理:当PT100在0摄氏度的时候他的阻值为100欧姆,它的的阻值会随着温度上升它的阻值是成匀速增涨的。它一般用在医疗、电机、工业、温度计算、卫星、气象、阻值计算等高精温度设备中。
 
五、硅光电池

硅光电池是一种直接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半导体器件。它的结构很简单,核心部分是一个大面积的PN 结,把一只透明玻璃外壳的点接触型二极管与一块微安表接成闭合回路,当二极管的管芯(PN结)受到光照时,你就会看到微安表的表针发生偏转,显示出回路里有电流,这个现象称为光生伏特效应。
 
六、光敏二极管

光敏二极管也叫光电二极管。光敏二极管与半导体二极管在结构上是类似的。其管芯是一个具有光敏特征的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因此工作时需加上反向电压。无光照时,有很小的饱和反向漏电流,即暗电流,此时光敏二极管截止。当受到光照时,饱和反向漏电流大大增加,形成光电流,它随入射光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光线照射PN结时,可以使PN结中产生电子一空穴对,使少数载流子的密度增加。这些载流子在反向电压下漂移,使反向电流增光敏二极管加。
 
七、光敏三极管

光敏三极管和普通三极管相似,也有电流放大作用,只是它的集电极电流不只是受基极电路和电流控制,同时也受光辐射的控制。通常基极不引出,但一些光敏三极管的基极有引出,用于温度补偿和附加控制等作用。
 
八、湿敏电阻

湿敏电阻是利用湿敏材料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导致本身电阻值发生变化这一原理而制成的。
 
九、湿敏电容

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环境湿度发生改变时,湿敏电容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使其电容量也发生变化,其电容变化量与相对湿度成正比。
 
十、力敏器件

力敏器件种类较多,有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等,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十一、磁敏器件

上图是一款单极性型霍尔开关电路。
 
十二、气敏器件

上图是一款一氧化碳传感器。
 
十三、压敏电阻器

压敏电阻器简称VSR,是一种对电压敏感的非线性过电压保护半导体元件。它在电路中用文字符号“RV”或“R”表示。
 
十四、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

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简称瞬变管。它是在稳压管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产品,其电路符号和普通稳压二极管相同,外形也与普通二极管无异,档TVS管两端经受瞬间的高能量冲击时,它能以极高的速度(最高达1*10-12秒)使其阻抗骤然降低,同时吸收一个大电流,将其两端间的电压箝位在一个预定的数值上,从而确保后面的电路元件免受瞬态高能量的冲击而损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家电维修论坛 ( 蜀ICP备19011473号-4 川公网安备51102502000164号 )

GMT+8, 2025-5-5 03:21 , Processed in 0.1227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