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12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②:连接器 CON2:
输入有:(1)、(2)脚的+5V供电。
(12)、(21)脚I2C总线与复位控制信号。
(4)、(5)、(6)脚AV/SV的视频信号。
(7)脚TV的复合视频信号(包括Y/C/SYNC)
输出有:(8)脚图像信号(用作外部监视)。
(10) 脚场同步信号(用于字符位置的确定)。
(11) 脚行同步信号(用于字符位置的确定)。
③U1的信号引脚参见图(4)
④ 连接器脚参考电压(见图(5)
图(4) 注:测量机型:P3460T;制式为PAL D/K,60HZ逐行; 万用表为M—47型
2)格式转换处理过程
① 总相关执行过程:
很显然:①输入的是TV/AV的视频信号(有的是复合视频信号),所以处理过程首先是要完成色解码,然后才是3D处理,参见图(6)所示:从图(6)看出,输入信号可以是模拟的TV/AV,也可以是VGA,也可以是图像数码流,其中数码流经CON5直接送到3D处理器的(7)——(14);(44)——(51)脚,模拟TV/AV(复合视频信号)则从(184)或(183)、(196)、(185)脚先经TV色解码,A/D变换,然后送到“3D”单元,而VGA(一般多是R、G、B形式)它从VGA接口引入送到N852(参见2/8页图纸)再送到N301(42)、(43)、(44)脚,其V/H同步信号则经XS300(4)/(5)→XS004→XS002(24)/(25)→CON1(25)/(24)→U1的(42)/(43)脚。
上述处理过程要用I2C总线控制,CPU在PROM(RAM)的支持下实施全过程控制,量化精度为8bit,3D处理后输出的RGB或Y/Pb/Pr经D/A数模反变换,又经视频前置放大后,从(27)、(28)、(29)脚输出,行/场同步信号则因扫描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最终从U1的(34)、(35)脚输出。即图像新增了像素,扫描速率已经提升,(倍频,60Hz逐行,75Hz逐行有别),从图(6)中还可以看到U1还有“VM”扫描速度调制输出,但本机经R13到地无输出到后端,最终从“3D”板输出的5个信号(G、R、B、H/V(SYNC))送到“TV通道”(P3460T就是N301)。
图(6)DPTVTM —3D信号(处理过程)方框图
② DPTV-3D功能单元
图(7)给出了DPTV-3D功能单元方框图,它简明地表达了DPTV-3D的功能流程,图中突出其主要单元,下面解释其中的几个功能方块。
A) NTSC/PAL/SECAM三制式TV解码器
这个集中的NTSC/PAL/SECAM TV解码器,能够分离出模拟TV信号并变换为数字的格式,这个模拟TV信号可以对合成的S—VIDEC或者是它的Y/C分量进行格式化,两个内部模拟(视频)开关能够与程序作比较,选择不同的输入信号格式,这个被选中的模拟TV信号再传送到自动增益控制电路(AGC),然后送到分辨率为10bit的模数变换电路(ADC),这个输入的样本经ADC’S能够适用NTSC/PAL/SECAM和所有的制式,这些解码器将控制与校正,非解码信号用3D梳状滤器和程序滤掉,保持垂直彩色信号在Y/C分离中的分辨率。图(8)
图(8)
B)截获单
图(9)
图(9)为(电视)截获单元,这个截获单元包括两个单独的部分,一个是主画面单元和一个SVGA/PIP单元,其主画面单元接受一个模拟信号通过模拟前沿终端(AFE)与TV解码器处理完成的通路,这个TV解码器是用一个含有动态范围的图像动态识别,在定义中间可*混合。滤波信号是当管道通过一个换算设备判定那种格式再选择显示模式。
DPTV—3D截获通道支持1080线(隔行),480线(隔行)480线(逐行)和720线(逐行),向上到XGA变化。
PIP单元接受一个数字信号和提供一个优先选用的格式如同主画面单元一样。
关于倍频扫描彩电的视频带宽
我们已经了解倍频扫描彩色电视机分为两类: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前者可以提高图像垂直清晰度,后者可减小图像大面积闪烁。
——普通扫描方式下的视频带宽
普通扫描电视机是指50Hz场频隔行扫描的电视机,电视系统的视频信号最高频率范围主要由下列因素决定,帧扫描频率,每帧图像的扫描行数,幅型比(即宽、高比)以及行、场扫描的正逆程比等,同时假定水平,垂直方向图像分解力相等。
垂直方向分解力:
设每帧图像的扫描行数为Z,帧逆程不传送图像,正逆程系数β=8%,即在一帧时间内有8%的时间不传送、分辨图像,于是用于一帧传送图像的时间为(1-β)=92%,考虑到扫描线在分解图像时,图像垂直方向细节与行扫描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正程有效行数为(K•Z),一般地K取0.75,这样图像的垂直分解力可用下式表示:
M(垂直分解力)=K(1—β)Z
实践证明,只有当图像垂直方向分解力与水平方向分解力相等时,图像的清晰度最高,图像质量最佳(模拟/数字电视均如此)。
由于目前电视机显像管屏幕的宽高比为4:3,即图像宽度大于高度,造成水平方向的像素数少于垂直方向,因此水平方向的分解力为:
N(水平方向分解力)=KK1(1-β)Ζ 式中K1为幅型比4:3
电视系统信号的最高频率出现在全屏呈现细节的情况下,而且细节(像素)大小等于水平方向分解力N沿图像水平方向扫过一个像素的时间为:
td=TAY/N=TH (1-α)/N=(1-α)/(NfH)=(1-α)/(NfFΖ)
式中α为正逆程比,一般α取0.18,它表示水平方向分解图像时,有18%的逆程不能分解、传输视频信号,Ζ为每帧图像扫描线数,fF为帧扫描频率。
正常情况下,帧频fF与每帧图像扫描数相乘即为行扫描频率fH,fH=fF*Ζ,行周期TH为1/fH
利用电子束分解图像时,当电子束的直径与图像细节可比时,由于孔阑效应,矩形的黑白图像细节经电子束扫描后变为近似的正弦波信号,其周期为2td,于是,逐行扫描的视频信号的最高频率由下式决定:
fmax=1/(2td)=NfFZ/[2(1—α)] 因为N=KK1(1—β)z,
有fmax=KK1(1—β)fFZ2/[2(1—α)]
若幅型比K1取4/3,系数K(1-β)取0.70,α取0.18,如果帧频fF取50Hz,行数 (PAL制)Z取625,则fmax=11.1152MHz.
若是NTSC制,则fF取60Hz,行数Z取525,则fmax=9.412MHz
若采用双边带调幅方式,则每个视频信道将占用22.23MHz(PAL)或18.82MHz(NTSC),隔行扫描场频为帧频的两倍,fV=2fF或fF=1/2 fV ,则fF=25HZ
这样 PAL-D制,625行,fV=50Hz,fF=25HZ,fmax=5.6MHz(取视频带宽6.0MHz)
NTSC制,525行,fV=60Hz,fF=30HZ,fmax=4.7MHz(视频带宽规定为4.18MHz)
倍场频下的隔行扫描
在倍场频扫描方式的电视接收机中,如康佳的P2911,P2916,P1901等,被接收的视频信号仍为6.0MHz,每帧图像的扫描行数并没有增加,Z仍为625行(PAL-D制),但由于一场信号重复使用两次,fV由50Hz提升为100Hz,其它因素不变,代入上式,则
fmax=5.6Mhz变为fmax=11.2MHz(提高了一倍),必须用12MHz的宽带视放,才能保证原6MHz视频信号图像的水平清晰度。
逐行扫描
接收的视频信号带宽仍是6MHz,像素数也没有增加,只是采用了行存储器,一行信号重复使用两次,每帧图像的扫描行数仍为625,同时,把每场312.5行的隔行扫描信号变为每帧625行的逐行扫描信号,帧频fF改为50Hz,则逐行扫描时的视频带宽也是由5.6MHz变为11.2MHZ(PAL制)。
结论:
无论是倍场频隔行扫描方式,还是逐行扫描方式,视频信号的带宽都被展宽了一倍,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由于这两种扫描变换中,采用了行/场存储器,并且低速写入(按行频15625Hz),高速读出(按行频31.250Hz),一行视频信号或一场视频信号被重复使用两次,场频或帧频提升使视频信号带宽提高了一倍,随之扫描速度也提高了一倍,但由于原始的视频信号并未改变,水平方向的像素数也没有增加,所以,倍频扫描的彩色电视机图像水平清晰度并未得到有意义的提高。
关于倍频扫描彩色电视机的图像清晰度
图像的垂直清晰度主要决定于每帧图像的扫描线数,水平清晰度主要决定于视频信号带宽与彩色显像管的节距
倍频(隔行)扫描的图像垂直清晰度为:
M=K(1-β)Z=431线,实测值比普通隔行扫描方式的图像垂直清晰度改善了50线,450线垂直清晰度是目前彩电制式下的最高极限。
倍频扫描方式下,图像水平清晰度为:Hr=fV2THr/A。式中A为宽高比(4:3或16:9);fV为可视频率极限(单位为MHz);THr为行正程时间(单位为:μs);设A=4/3,THr为26μs(在倍频扫描方式下,行扫描正程时间由 52μs 变为26μs ),fV=12MHz,则Hr=468线,取480(I)。 如果信号是从天线输入端进入,则受图像带宽限制,fV=4.2MHz,倍频后为8.4MHz,则Hr=328线,(标准规定为大于或等于300线)。
若采用数字梳状滤波器后,视频带宽可以达到5.0MHz,倍频后为10MHz,Hr可达390线(标准规定采用数字梳状滤波器水平清晰度大于350线)。
倍频电视机早在三年前康佳就已经生产(T3498),倍频扫描彩色电视机,既然不能改善水平清晰度,且视放要用宽带IC(如TDA9611Q)为何要生产它?因为它改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