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技师
  
金币112 分
威望512 点
UID205313
好友1
记录0
回帖1
主题240
积分932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10-8-7
最后登录2010-8-19
在线时间0 小时
初级技师
  
- 回帖
- 1
- 主题
- 240
- 积分
- 932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8-7
- 最后登录
- 2010-8-19

|
1、CCD/CMOS
中文名感光器、传感器。CCD/CMOS面积越大成像效果越好,特别是弱光(或称低照度)下表现越好。早期因CMOS成像效果不佳,只用于低端摄像头,主流DC/DV都不采用。但后来DC/DV像素迅速提高,而CCD的特点却是面积越小、像素越高,逐渐难以适应DC/DV高像素、大感光器的要求。而新一代Fill Factor CMOS的研发成功,克服了CMOS成像效果不佳的缺点,且相比CCD具有耗电小、良品率高的优点,更适合高像素、大感光器的要求,因此高清DV大部分采用了CMOS感光器。
CCD/CMOS占DC/DV成本的重要部分,同一品牌同一类型DV,基本上是CCD/CMOS越大,价格越高,CCD/CMOS大小成为区分高、低端产品最明显的标志。目前高清DV的CCD/CMOS大到1/2.33,小到1/8,成像效果特别是弱光下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2、像素
像素分为静态像素和动态像素,拍照使用静态像素,摄像使用动态像素,DV厂商公布的型号参数(包括说明书中的规格)常常是静态像素,而非动态像素。摄像所需要的动态像素大小可用所拍摄视频的分辨率简单相乘得出,例如1920×1080=207万像素,即1080(全高清)DV至少需要207万动态像素,如像素不够则需插值弥补,但插值会导致画质劣化。
摄像效果只和动态像素有关,与静态像素没关系。只要不低于上述最低需求,动态像素高低对摄像成像效果而言并非关键,建议购买高清DV多关心CCD/CMOS大小,而非像素大小。
3、镜头口径
又叫镜头直径、滤光镜直径、滤色镜直径, DC/DV镜头旁有一个Φ标识,后面的数字就是镜头口径,是指镜头前端的直径。镜头口径大小直接影响弱光下的成像效果,口径越大,弱光下的成像效果越好。就高清DV而言,一般认为Φ30以下镜头偏小,想要好的弱光成像效果,建议选购Φ40以上镜头的高清DV。可惜有些DV厂商公布的型号参数(包括说明书中的规格)常常没有这一项,只有在镜头附近才能找到数值。
4、光圈
光圈用F值表示,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光圈F值愈小,同一时间内进光量便愈多,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最大光圈值直接影响弱光成像效果,建议选购最大光圈值较小(如F2.0以下)的高清DV。
5、最低照度:
最低照度的单位是lx(lux),值越小,理论上弱光下成像效果越好,但由于各厂商lux值计算标准不一,实际弱光成像效果差异很大,此参数仅在同品牌甚至同一时期产品对比有用,不同品牌对比基本无参考价值。
6、光学防抖和电子防抖
防抖系统的实际效果,不同品牌甚至同品牌不同系列都千差万别。电子防抖的效果远不如光学防抖,因此光学防抖是高端DC/DV的必备功能。摄像防抖效果远不如拍照防抖效果。即便是效果最好的光学防抖系统,摄像时也只对轻微的抖动有效,而且防抖对成像质量特别是细节部分有点影响,因此建议DV用户还是练好稳定手持的功夫为上。
7、信号系统和录制格式
信号系统(又称电视系统,英文为Video Signal)是DV机固有的拍摄、录制电路系统,例如1080/50i、1080/60i、720/50p、720/60p、480/60i、576/50i等,录制格式是指DV拍摄后记录到磁带、硬盘、闪存卡的视频文件的封装容器、编码、分辨率、帧率、扫描方式、码率等具体参数。信号系统决定了录制格式,但却常常被人和录制格式混为一谈。
举个例子,AVCHD规格的松下HDC-SD9GK摄像机的信号系统是1080/50i,录制格式则有1920×1080隔行扫描25fps、1920×1080 逐行扫描25fps、1440×1080 隔行扫描25fps等几种可选。
早期的MiniDV、HDV标准和主流AVCHD标准,都明确地规定了信号系统,只要符合标准的DV机,信号系统就已确定。但目前大部分二、三线DV,包括带摄像功能的DC,由于规格混乱,很难辨别其信号系统,无法根据信号系统确定其实际的硬件性能。
DV漫谈
一、DC/DV融合?--跨界DC和DC摄像功能的冲击
近2年来,DC/DV开始显现融合的趋势。
2007年,三洋推出一款很难让人分清是DC还是DV的VPC-HD1000,三洋为此创造了“跨界相机”的新名词。此机拍摄的1080/60i高清视频效果和中低端高清DV相当,拍照效果也不逊于中低端卡片DC,比当时其他高清DV的拍照效果好不少,确实称得上是一款“跨界相机”。
2008年,一款被戏称为“无敌兔”的佳能5D Mark II的单反相机面市,依靠优异的感光系统,拍摄的高清1080/30p H.264视频令人惊艳,单帧画质优于任何一款家用高清DV,众人哗然,甚至有人大呼DC取代DV的日子不远了。
2009年,松下推出的新机HDC-HS300,静态像素915万,拍照效果明显优于自家HDC系列早期型号,直追中低端卡片DC。
由此看来,DC/DV拍摄、拍照的实际水平越来越接近了,DC/DV融合的日子还会远吗?'
二、美丽的陷阱:24p/25p/30p制造的抖动画面
众所周知,逐行扫描比隔行扫描好,画面更细腻、清晰。于是高清DV也打起了逐行扫描的主意,纷纷在录制格式中增加了逐行扫描格式的选项,例如1080/24p、1080/25p、1080/30p、720/25p、720/30p等,宣称是1080p逐行扫描的高清DV。
不料,很多眼睛较敏感的人发现用了逐行扫描方式录制后,播放摇拍的移动画面、运动画面、快动作画面变得不流畅、抖动、闪烁,怎么会这样?
原来,播放运动画面要做到流畅、无抖动感,每秒至少需显示48幅图像。而DV信号系统要在50i以上,50i是指每秒拍摄50幅隔行扫描图像,每2幅可合并为完整的图像,称之为“帧”,对应的录制格式正常是隔行25帧/秒(fps)。播放的时候,每秒显示50幅隔行图像,满足了人眼对运动画面流畅度的要求。
但是,录制格式设为逐行后,以25p为例,信号系统拍摄的50幅隔行图像被合并为25幅完整的图像,即逐行25帧/秒(fps),播放的时候,每秒只能显示25幅逐行图像,尽管每幅都是完整的图像,但仍然远远达不到人眼最低每秒48幅图像的流畅度要求,运动画面就变得不流畅、抖动。
以上是以25p为例说明,假如设为24p情况则更糟,设为30p则每秒多了5幅画面,情况稍好些。每个人的眼睛对播放画面流畅的敏感度不同,有些人能接受30p运动画面,甚至有些人看24p运动画面毫无不适感,因人而异。
三、廉价二、三线DV的30p陷阱及插值陷阱
充斥数码电子市场的廉价二、三线DV机,很多型号都达不到AVCHD的50i/60i信号系统要求。现有的大部分DC摄像功能,包括上述“无敌兔”单反相机的视频功能,也有类似问题。录制格式设为最高一档,每秒就只能拍30幅逐行(甚至是隔行)图像,例如三洋VPC-TH1、VPC-WH1高清摄像机,录制格式设为1280×720,则只能拍逐行30帧/秒(fps),而只有设为低清晰度、连标清DVD清晰度都达不到的640×480,才能拍摄符合人眼流畅度要求的逐行60帧/秒(fps)。
此类DV机可用鸡肋来形容,采用的是什么信号系统,只有厂商自己才知道。有些三线厂商的DV则更离谱,为弥补产品不足,采用了各种插值方法:动态像素达不到录制格式分辨率的要求、信号系统每秒拍摄画面数量不够,或芯片处理能力不足,插值成为生产厂商的补救法宝,给用户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消费陷阱。
四、AVCHD规格的局限和1080/60p的诱惑
AVCHD规格设计时,信号系统被确定为1080/50i或1080/60i,有的AVCHD规格高清DV也设有1080/24p/25p/30p的录制格式选项,但却是个美丽的陷阱(请看“四、美丽的陷阱:24p/25p/30p制造的抖动画面”)。因此,只要符合AVCHD标准,就不可能是1080p的DV机。
1080/50i/60i是为适应现有的电视广播系统而设计,随着47寸以上1080p全高清(Full HD)液晶、等离子电视的逐渐普及,1080p信号源的需求开始出现,这样一来,就显得AVCHD标准落后了。
2009年,三洋推出2款号称是1080/60p的高清DV机:VPC-HD2000、VPC-FH1,录制格式达到前所未有的1920×1080 逐行扫描60fps。虽然由于三洋未明确标明该机的信号系统,因此是否真正的1080p拍摄,还有待验证,但毕竟给DV用户带来了一个1080p全新的诱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