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上的USB接口很混乱,主要分为USB2.0、USB3.0、USB3.1 Gen1和USB3.2Gen2。 其中USB2.0和USB3.0很好区别:一个是外观上USB2.0通常是白色或黑色,而USB3.0则是蓝色接口;另一个则是USB公口的标记不一样,USB3.0接口部分标记有“SS”样式,而USB2.0则只标记普通的USB通用标识。 
需要注意的是USB3.1 Gen1实际速度和USB3.0是一样的,通常我们口中所说的“USB3.1”其实是USB3.1 Gen2,购买时千万别被奸商口头文字搞混淆;当然USB3.1 Gen2(有些人干脆叫做USB3.2)很好认,跟USB Type-C很像,注意“USB 3.2”与USB Type-C是两码事。严格的说,“USB 3.2”是一项传输标准,而USB Type-C 是一种接口标准。“USB 3.2”的接口标准共有三种,分别是USB Type A,USB Type B(Micro USB)以及最新的USB Type-C。 下一代USB标准 至于USB官方组织发布的真正意义上的USB3.2(非口头称的USB3.1 Gen2 为“USB3.2”),兼容USB 3.1(USB3.1 Gen1和USB3.1 Gen2)及以下标准的主机和存储设备,同时速率轻松实现了翻倍。从USB 3.0 Promoter Group公布的信息来看,USB 3.2仍然采用SuperSpeed USB层数据速率和编码技术,这点和USB 3.1并没有区别;不过USB 3.2标准却对集线器规范进行更新,支持主机设备和外设在单通道和双通道之间无缝切换。 USB 3.2支持多通道操作,使用USB 3.2主机连接USB 3.2存储设备时,最高可以实现2GB/s的数据传输速率。目前只有使用USB-C线缆(通过USB SuperSpeed 10Gbps USB 3.1 认证)时才支持该极限速度。由此看来USB 3.2更像是把两条独立的USB 3.1通道合并,从而对单向传输速率进行了翻倍,原理类似于Thunderbolt 1向Thunderbolt 2进化的过程;至于频宽和数据传输效率的改进则暂时没有提到。 雷电接口(雷电3) 雷电接口(Thunderbolt)是由英特尔主导,拥有极为出色的速度优势,第一代传输速度就做到了10Gbps。不过雷电接口前两代采用的是mini DisplayPort接口,虽然有苹果公司在苹果设备上大量配备推出,但也没有得到普及化。

紧接着Type-C接口受欢迎逐渐普及, 英特尔直接将第三代雷电接口(雷电3)使用Type-C取代原来的DisplayPort的接口形态,接口是Type-C的形状,它的接口速度达到双向40Gbps,可以理解雷电3为使用Type-C物理接口上跑的40Gbps的雷电协议。 一个雷电接口,一条线,就可以连接多个外设,因为雷电同时支持数据、视频、音频和电力的传输。雷电接口相当于Mini DP+PCI-E。PCI-E意味着你可以把它转换成多种接口甚至给电脑安装一块外置的显卡或声卡。 但目前使用雷电接口的设备还不多,而且它们通常较为昂贵。 最后来一张接口速度图,大家比较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