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维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家电维修网 网站首页 电工学习 查看内容

揭秘“节电器”的销售猫腻

2019-2-12 16:20| 发布者: 南召修电视| 查看: 1865| 评论: 0

摘要: 最近笔者在逛旧货电子市场时,发现又有人在叫卖“节电器”。只见兜售者在一张小方桌上放有一个配电板,配电板上安装有一块现已淘汰的机械转盘式电度表,在电度表旁还装有一个固定卡式电灯插座,插座上有一只正点亮的 ...

最近笔者在逛旧货电子市场时,发现又有人在叫卖“节电器”。只见兜售者在一张小方桌上放有一个配电板,配电板上安装有一块现已淘汰的机械转盘式电度表,在电度表旁还装有一个固定卡式电灯插座,插座上有一只正点亮的约100W的白炽灯泡。距白炽灯泡约20cm处安装有一只老款黑色的两眼电源插座,桌面上还放有几个“节电器”。该“节电器”为一黑色圆柱形,其体积与洗衣机上常用的CBB60型10μF/400V电容体积相当。上面两根约10cm长的引线接有一个两脚电源插头。兜售者称,该节电器能节电30%,每只仅卖30元,十分划算。说罢,将“节电器”上的两脚电源插头插进两眼“电源插座”,然后大声问围观者,电度表的转速是不是变慢了?为了让围观者看清楚,接下来又从电源插座中拔出“节电器”的插头。的确,电度表的转速又与未插“节电器”插头前一样变快了。一时间,不少人纷纷掏钱购买,很快小方桌下所放纸箱中的数十个“节电器”被一抢而空。兜售者随即将货摊收了,迅速离去。笔者早就听说所谓“节电器”无用,所以未购买,但兜售者将“节电器”的两脚电源插头插进电源插座,电度表表盘转速是如何变慢的疑云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海,久久不能散去。凑巧的是,我的一位亲戚(也是一位电子爱好者)来笔者家作客,在吃饭时,笔者与他谈及了此事,他一听大笑道:你怎么也被忽悠者的障眼法给忽悠了呢?不瞒你说,我以前也从事过这骗人的勾当,现已洗手不干了。他告诉笔者奥秘就在那个“电源插座”里面,原来那个“电源插座”已经改造过,插座两个插孔下面的两瓣铜质插片下方的固定处已用小钢锯锯断,再用小锣钉通过绝缘垫片将两瓣铜质插片按原位置固定,但两瓣铜质插片实际已不再连通了,接下来再在这两瓣铜质插片上各焊出一根线,从插座下方引出了两根线通过电度表的②、④接孔(注:并未与④接孔的金属部分连接)接至电度表内部的电流线圈(负载电流要通过它)的两端,看上去好像是接的电度表输出端的电源线。另外,在“电源插座”里被锯断了的铜质插片的另一瓣并联一个自制的分流线圈(实际就是焊接一根1~2圈的铜丝,见附图),线圈匝数越少,分流越多,电度表就转得越慢,所谓的“节电器”的“节电效果”也就越好,它的售价就越高。分流线圈是否与电流线圈真正并联,受“节电器”插入的“电源插头”控制,当把“节电器”上电源插头插入“电源插座”时,“节电器”电源插头上的两个金属脚就会将“电源插座”里面被锯断的两个两瓣铜质插片连通,使分流线圈与电度表中原电流线圈并联,导致电表转盘转速变慢。拔出后分流线圈与电度表中原电流线圈断开,电表转盘转速恢复正常。显然,奥秘的关键就在“节电器”电源插头上的两个金属脚上。笔者又问那“节电器”究竟是个啥玩意儿,每只竟卖30元?每只成本是多少?他直言不讳地说,他们卖的“节电器”就是一个5~10μF/400V的交流电容器,批发价每只几元钱。此时,笔者如梦初醒。但发现不少网店还在叫卖“节电器”,宣称节电20~30%,每只价格在20~100多元不等。笔者在此提醒大家,所谓“节电器”若真像笔者亲戚所说的那样仅是一只电容器的话,那是不可能使电度表明显少计电量的。这是因为电度表计量的是有功功率消耗的电能,在供电线路上并联电容器只能提高供电线路的功率因数,也就是降低供电线路上的无功功率带来的消耗(当然对供电部门有利),这个无功功率消耗的电能,家用电度表是无法计量的。严格的说,在用户家的供电线路上并接电容器,只能使电度表计量通过电度表后的线路上,因接电容器后减少发热电能的消耗。由于用户内部供电线路上并接的是容量为微法级的电容器,因而户内线路上减少的发热电能是微乎其微的。而户外供电线路上减少的发热损耗,据说供电部门要接数千法拉甚至更大容量的补偿电容,总电表上才能体现出来,据供电部门称,目前国家电网的功率因数已达平均95%以上,所以,在住户内线路上并联电容器是没有实际节电效果的。因此靠购买所谓“节电器”来节电,是不现实的。

最新评论

  • 三相电源断零线,为什么会接二连三烧坏电器
  • 风力发电机转那么慢,一圈能发多少电?
  • 零线不带电,为什么还要拉一条?直接用地做
  • 电磁阀基础知识详解:原理、维护、选型
  • 新能源汽车DC/DC变换器及实物拆机图

QQ|门户地图|网站地图|家电维修|手机版|家电维修技术论坛 ( 蜀ICP备14030498号-16 川公网安备51102502000162号 )

GMT+8, 2025-4-30 20: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