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我国工信部出台的“携号转网”新规正式实施,首批试点包括天津、湖北、云南、江西、海南5个省市。携号转网,也称作号码可携带、移机不改号,比如持有移动号码的手机用户,转入中国电信网或中国联通网的同时无需更换手机号。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携号转网”的本质在于将手机号的拥有权交给了用户,从而刺激运营商的竞争。据安知讯了解,本次的“携号转网”业务需要用户重新办理一张SIM卡,但是以后再办理携号转网就不需要更换SIM卡。 众所皆知,对于大众而言,eSIM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轻松的做到“携号转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的选择运营商。现在使用SIM卡就可以做到“携号转网”,大众对eSIM的需求还有那么强烈吗? SIM还是eSIM?也许不重要 SIM还是eSIM?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电信服务的市场是否开放,网络服务由谁提供。 未来网络服务就如水电煤会成为基础服务,网络和身份认证是两大主要需求,打电话成为了次要。 从2013年开始,工信部开展了虚拟运营商试点工作,陆陆续续发放了5批共42张虚拟运营商牌照,今年7月,正式向15家企业颁发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经营许可,这些虚拟运营商有以小米、海尔、联想为主的终端设备商;以阿里、京东为首的电商;以苏宁、国美为首的渠道商;以360、百度为首的互联网公司等等。 虽然现在虚拟运营商的发展还不太红火,但是紧接着万物互联和5G时代的到来,再加上政策的鼓励,虚拟运营商可以预见的将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和激烈斗争的时期。中国有7.88亿手机网民,开放了“携号转网”的今天,谁能更好的抓住这些手机网民的心,谁就能抓住电信服务市场的未来。 手机号码已经成为了我们网络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人无法丢弃自己的手机号正是因为短短的11位数字绑定了太多的东西,比如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等,手机号码已经成为身份认证的主流方式。 2017年9月,支付宝将一台刷脸支付设备安装在了苏州的一家KFC餐厅,用户需要输入与账号绑定的手机号配合人脸识别完成身份认证和支付。 今年11月28日,台湾的TWID身份识别中心联合台湾五大电信运营商携手推动Mobile ID移动身份识别服务,该服务可以使台湾群众使用“手机号+身份证号”的形式完成线上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可以分为法定身份凭证级,司法采证级和业务凭证级。无论是支付宝人脸识别支付还是台湾的Mobile ID,都说明了手机号码在业务凭证级身份认证方面能做的还有很多。事实上从现在来看,没有什么比手机号码更适合打通不同公司的业务凭证级身份认证,人们使用同一个手机号可以登陆支付宝、百度、腾讯等不同公司的个人账号,办理各种业务。 从形式上来说,手机号码在网络服务当中的作用和QQ号、微博账户一样是属于网络账户,紧接着未来网络服务越发的普及和规范,手机号码会不会发生变化或者干脆就被QQ号等其他网络账户所替代呢? eSIM在物联网大有前途 我们先简单的介绍一下eSIM。 eSIM的概念就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用户无需插入物理SIM卡就可以在移动终端实现上网、发消息、拨号等功能。 对于苹果、华为这样的终端设备商来说,eSIM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即节约了空间,方便了设计,也降低了难度和成本。最重要的是,有了eSIM,终端设备商就可以绕开运营商,直接和用户搭上线了,所以各个终端设备商愿意大力推广eSIM。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eSIM进入手机领域意味着自己与用户的联系不再紧密,用户粘度将会大幅下降,运营商们当然不愿意eSIM进入手机领域,这也是电信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的主要矛盾。但是eSIM的使用领域不是只有手机市场,方兴未艾的物联网才是eSIM现在的主要发展领域。 对于很多智能硬件来说,SIM卡太大了,占据了太多的空间,同时SIM卡槽的缝隙对于设备的防水性能影响很大,进而限制了设备的使用场景,对于可穿戴设备,SIM卡需要面对各种恶劣的震动、磕碰,时间长了,容易导致松动或脱落,影响使用。假如使用eSIM,这些问题就可以轻松快意的迎刃而解。 终端设备商们相继推出基于eSIM的智能穿戴设备,2015年8月,三星Gear S2成为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2017年9月,苹果发布的Apple Watch 3也采用了eSIM方案。 电信运营商们也不落后,今年3月7日,中国联通率先启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的办理。6月1日,中国移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也正式启动。 我们即将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根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M2M(Machine to Machine)连接设备数量将达到300亿,没有人会放弃这块大蛋糕。 终端设备商和电信运营商都在推动eSIM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这次“携号转网”业务的试点也许会对eSIM在手机领域的推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丝毫不能影响其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在未来说不定还会达成由物联网领域向手机领域的包围。 不过,根据我国电话实名制的要求,办理入网业务时必须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假如有一天,eSIM成为主流,实名制登记该如何解决?购买手机的流程是否会被固定为先选择运营商办入网业务再买手机?这样会对整个产业链带来多少影响? 总结 “携号转网”业务的开展和普及可以说是电信服务业的必由之路,也许这项业务的开展和普及对现在的eSIM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但是影响不会太大,相比较“携号转网”,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可能会对eSIM现在的发展影响更大。安知讯认为,无论是SIM还是eSIM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卡上所承载的包括身份认证在内的网络服务,SIM和eSIM哪个好用,就采用哪个,这对于电信服务商和终端服务商都是一样的。 文中提出的假如eSIM成为主流,号码开网实名认证如何完成?手机号码会不会发生变化或者被其他网络ID取代等等问题,欢迎大家和安知讯交流探讨。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