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CPU并不是不采用大小核心设计,而是即将采用大小核心设计,因为任何历史发展都是有惯性的,即使是CPU设计,也是有架构的惯性。总要有人先试水,后面跟上。 大小核心的优点在于 低成本,功耗管理,单个die片面积小。缺点在于 核心间通信延迟。 电脑CPU的架构不是一天就进化出来的,从1978到2018足足40年时间里面X86不仅要进行架构上的演变,还要保持对软件硬件的前向兼容问题,X86/X64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架构设计的先进,反而时架构设计的落后但兼容所的来的成功,而那些架构优于Intel的RSIC,MISP但不能保证兼容的新架构都死在了沙滩上。 1从1978-1986年是CPU架构草创时代,这个时代CPU的性能主要由架构决定,在这时代的CPU架构百花齐放,X86才是众多CPU设计中的一位小老弟,这时候的Digitial VAX-11/780才5Mhz速度,而intel的20286 80386并未形成技术上的护城河,intel多亏了IBM的提携才迅速的在家用机市场上普及,这时候的服务器市场依旧是IBM的PowerPC时代。 2从1986-2002年是主频加速时代,即MIPS M2000 intel 80486到Digital Alpha 21064,Dighital Alpha,intel Pentium III 1000MHz,这个时代的CPU致力于以单核心,长流水线,超标量,乱序执行,主频加速的方式来提升性能,比如intel Pentium的2路超标量64位总线,Pentium Pro的乱序3路超标量,Pentium4的乱序流水线,片上L2缓存,直到intel的奔腾系列达到4.0GHZ之后撞上了功耗墙大家才发现,单核心的限制无法避免,最终业界普遍认为,单个核心的设计频率最好不要达到5Ghz以上。 3从2002-至今是多核心加速性能时代,从AMD的K6双核心开始,CPU进入了多核心加速时代,开始了L3缓存和Turbo睿频,与其说电脑CPU不采用大小核心设计,不如说说ARM这家企业。 ARM以前是做低功耗处理器的,而手机的A7x系列设计则是在千禧年之后的事情,这意味着ARM Soc在设计之初就可以吸收多核心发展的思想,结合着自己独特的电源管理能力,这意味着ARM时开始就是冲着省电多核心设计去的。 再加上Apple和Goole两家公司对ARM架构的情有独钟,唯一指定,使得ARM最终在手机芯片领域的崛起,但实际上这种崛起不是必然的,比如智能手机的发明者乔布斯,最开始找到的是intel,google最开始也是找到的intel,但是intel看不起手机市场,使得凌动系列错失了手机智能化浪潮的发展机会,而AMD则由于资金问题不得不将移动CPU卖给了高通。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