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垃圾!这个论断很坚定,也很决绝。 但仔细梳理了下,发现《都是垃圾》一文中,电动汽车被称为“垃圾”的理由无非是以下三点: 一是电动汽车“质劣价高”。 作者环顾国内整个电动汽车市场,并试驾了几个品牌的电动汽车,认为没有找到一台可以同时满足“勉强能开”和“质量可靠”这两个条件的纯电动汽车,而且价格超出预想。 二是电动汽车产业要靠政府补贴。 很多人认为,电动汽车产业不过是靠补贴勉强续命,媒体频频报道的相关企业“骗补”事件,更是让一些人觉得电动汽车产业是“扶不起的阿斗”。 三是根本不环保。 作者认为,电动汽车耗的电是烧煤得来的,说到底只是污染的搬运工,把黑烟从汽车尾气转移到了郊区发电厂。而且,电动汽车的电池污染也十分严重。 这样看来,电动汽车在一些人的眼里就是“瞎折腾”和“浪费纳税人的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库叔认为,这些尖锐的责难都来源于较为片面的认知,责难者只看到了电动汽车的冰山一角,而且还是背阴的一角。 借一两个边缘产品就轻易否定庞大的电动汽车产业,一个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的新兴产业,实在是井蛙的眼光,根本不值一驳。不过,这些观点却反映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电动汽车深深的误解。 1 枯竭 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燃油车那么好,真有必要发展电动汽车吗?” 不得不承认,现阶段汽车行业的霸主仍是传统燃油车。 包括库叔在内的众多驾驶者都认为,目前燃油车的便利性、平稳性等都好于电动汽车。 更重要的是,燃油车并没有摆出一副“坐等淘汰”的架势,仍在马不停蹄地提升着自身的性能。 比如,为了更省油,不断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而且潜力巨大(有数据称,内燃机热效率还有25%的提升空间)。 (图源:视觉中国) 于是,很多人认为,安安稳稳提升内燃机效率才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为何非要耗时耗力发展结果未知的电动汽车? 除了绿色发展潮流这个因素,在库叔看来,更重要的原因可以用两个关键字概括:枯竭和洗牌。 枯竭的当然是石油。 石油的重要性毋需多说,单就运输方面来看,全球90%的运输能量都由石油提供。 西方国家也向来把石油资源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而拥有资源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手握石油跟他们较劲,把石油作为与西方进行斗争的砝码。 对于中国来说,石油也相当重要——2015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就已破60%,其中至少75%都要经过极易被掐断的马六甲海峡,想想就背后一股寒气。 然而,如此重要的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甚至有科学家估计,全球的石油资源将在2050年左右枯竭。 日益枯竭的油井,图为加利福尼亚Kern River油田(图源:北京青年报) 假如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届时全球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的交通工具(目前全球单是内燃机汽车的数量就超10亿辆)将全部“趴窝”。 这就需要我们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问题。 否则,难道要在石油资源枯竭后,退回到骑马时代、自行车时代、蒸汽车时代,再“临阵磨枪”地想办法吗? 称“电动汽车是垃圾”的人往往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只强调“电动汽车同样烧煤发电,并不环保”。 诚然,火电仍是我国电力构成的大部头。 核电、光伏、氢能源等涉及的技术、环保难题不解决,火电就没办法退出发电舞台,带来的污染也是个无法逃避的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即使普遍推广了电动汽车,造成环境污染的总量也不会明显下降。 但有一点可以保证:生活居住区的污染问题会得到缓解。 汽车作为每家每户时刻移动的交通工具,其尾气污染遍布人类生存领域,尤其是城市空间。 使用电动汽车,能有效弱化这些分散且无孔不入的污染,远离发电厂的生活区域,空气质量会明显提高。 燃油车是无数个移动的污染源(图源网络)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