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趁个机会。 Sir想为你打开一条时空隧道。 起因有点魔幻,举报年年有,但怎么也想不到它能倒霉: 《伊索寓言》。 儿童经典名著读物,也危险了? 事情是这样。 前几日网友爆料,某家长举报《伊索寓言》,要求全面下架。 原因,是该家长认为《伊索寓言》中充满黑暗童话,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有点荒唐。 用21世纪此时此刻的“正确”,去审查千百年前的人类文化,我们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普通又自信。 先不提伊索,说我们——“爸妈不让我看xxx”,是每一代人成长都有的经历。 Sir从小到大,也有一个以为自己很懂儿童心理安全的老妈。 好在,她还是很鼓励Sir读书看报,只是偶尔会因为奇怪的理由,封禁其中一些。 长大了回头看。 天下父母心啊,每一代家长,居然有着神奇的相似性。 时代,发给了他们人手一把度量尺。 回溯60、70、80、90这几代中国孩子的“被禁史”,你会发现其中各有玄机。 家长口中的“正确”,也总随时代变化而悄悄演变。 好,来吧。 进入这条时空隧道。 了解一些你当年并未留意的事。 也顺便回忆一下,当年那个因此而很不愉快的、小小的你。 60后的童年,与翻版的《西游记》 先从我们自己的童话说起。 60年代,有点特殊。 因为课本上都知道的原因,孩子们被“大人的世界”所影响。 1961年,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大闹天宫》上集,成了孩子们最爱的影视作品,到现在,都是中国传统动画的巅峰。 可到了1964年,《大闹天宫》下集制作完成,能放吗? 不能。 罪名之一,是《大闹天空》“借古讽今”。 孩子们不懂什么“借古讽今”,只知道孙悟空看不到了。 如果非闹着看,爸妈们会先怒,后慌。 动画不行,那连环画(小人书)呢? 也不行。 六十年代末,古典小说看不了了。 孩子手中的神话童话连环画,不管《西游记》《封神榜》还是《聊斋志异》,都得“破一下”。 △ 1963赵宏本、钱笑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特殊年代,不管大人孩子,都只能有一种正确。 家长的怒与慌,都可以理解: 远离一切当时被定义为错误的东西,不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在一种集体默契下,孩子们懵懂地接受了现实。 不过。 有一位成年人忍不住,站出来说话。 1971年2月11日,周总理说: “青少年没有书看,旧小说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来看问题。” 一年多后,周总理在会上指示,再版《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结果如何? 孩子们拿到手上的再版连环画,还是变了样。 《李逵反投降的故事》《批判投降派宋江》…… 可以想象。 在《西游记》《水浒传》外又有多少书没头没尾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和王朔借马小军之口,提到过这个年代。 除了童话呢? 和儿童相比,十几岁的少年,心中懵懂与好奇更甚。 《阳光》里有一幕,说了当年大人不让孩子看的电影,长啥样。 一部内参片,《罗马之战》。 这是当年一种“特殊观影”,某些意识形态不明的电影,不能在大众电影院放,要先让有资格批判的成人检查。 这样的观影,为大院里的孩子提供了偷看的机会。 《罗马之战》里,有哪些是少年会天然好奇的东西呢? 首当其冲的,是一些见不到的画面。 放现在的爱优腾,也都是大尺度(Sir截个图都要打马赛克)。 画面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少年新奇的玩意。 当年有个词很流行: “毒性”。 它可以涵盖很多,从政治到生活到两性,都可以。 对“毒性”的笼统概括,其实也侧面反映了当年那一代大众家长相对笼统的知识系统。 那时市面上,还没有分龄的亲子教育书籍。 所以家长对成人内容的封禁,几乎是一刀切: 凡属成人的,就不是孩子的。 这个习惯,也顺延到了下一个年代。 70后的童年,与灰姑娘的毒吻 到了1979年。 摆在家长面前的衡量标准,突然变复杂了。 正确,好像不再只有一种。 十年前被禁的文艺作品陆续解封,一些外国事物渐入视野。 有些之前少见的“毒”,渐渐更多了。 比如,接吻。 改革之初,性话题依然是禁忌。 如李银河说: 近几十年间,革命团体早年的禁欲主义同中国社会中固有的节欲观念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中国的性现状,它带有浓厚的清教色彩…… 接吻,在漫长时间里,被视为对情色的直接暗示,被禁止出现在公众视野。 直到1979年《生活的颤音》上映。 银幕上,才第一次出现了男女接吻镜头。 那蜻蜓点水,被长辈撞破的一吻,造成了巨大轰动。 直接效果是,人们在影院门口大排长龙。 据说许多地方为了防意外,还增派消防到影院驻守。 成年人可以看接吻了,那孩子呢? 当然“少儿不宜”。 生于70、80后的你,大概也会有这样的记忆: 小时候当影视中出现吻戏,家长会伸过来一双手,死死捂住你的眼。 手指缝中透过的光,莫名让你心跳加快…… 这个建设与改革的时代在进步。 在后面紧赶慢赶的,是人们的思想。 无独有偶。 同年,《大众电影》杂志。 英国童话片《水晶鞋与玫瑰花》,又出现了一个接吻画面。 童话片哦,改编自《灰姑娘》,在欧洲,就是放给孩子看的。 在当年,《大众电影》影响力太大(即使到90年代,在Sir的中学图书馆,还是被学生抢着借阅),所以也迅速引发轩然大波。 一位读者洋洋洒洒来信,表达愤怒批判。 其中特大的一条“罪”,就是“毒害青少年”。 “你们这样做,我看是居心不良,纯粹是为了毒害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你们准备把我国的青少年们引向何方呢?” 庆幸的是,他是少数派。 更多读者立刻开始反对他,超过一万的读者来信发出反问: “他能代表九亿人民?” 那是1979年,能代表九亿人民的,只有国家的统一步伐。 70末80初的家长,首先解放了自己。 孩子们可以看的书,终于变多了,只是外来的那些,还……是有点头疼啊。 80后的童年,与低俗的录像带 到了80时代,正值Sir的童年。 当时有一个流行句式,Sir老在报上读到。 它如此好用,因为立场明确,属于先站对,再纠错: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但也带来了……” 人们在公开媒体上,如此这般认可着新时代,也流露出各种担忧。 尤其某些新事物,一上来长得就令人“担忧”。 比如录像厅、录影带。 那是Sir童年偷偷为之幸福的事物,可每次看心里都有犯罪感。 因为,那也是老师家长明令禁止的事物。 里面有啥呢? 说实话,就是港台电影。 就是现在豆瓣上你看见的,经典、高分、情怀。 可那时在内地,港台片没有官方流通渠道,基本上都靠盗版录像带。有一些地方电视台作风大胆点,会引进一些港台片,比如小时候会被市级电视台点播的《射雕英雄传》《再向虎山行》…… 即使到了90年代,VCD市场也不规范,还是盗版泛滥。 这些大批量被复制的小东西,当然就流进了家庭和学校,在课桌和书包里来回潜藏,在家长外出后的客厅里被偷偷播放。 以下现在看一点没啥的剧情,当年Sir跟长辈连提一嘴都不敢 王晶电影里的擦边球,星爷的荤段子屎尿屁,黑帮江湖片的暴力情仇,林正英的僵尸鬼怪…… 那时的香港电影,正值过火癫狂。 内地虽有开放氛围,但主流文化体系仍偏严肃。 小时候Sir不懂,这些电影这么好玩,为什么内地没人拍,最搞笑的,顶多是王朔作品被冯小刚改编的电影,如《顽主》之类。 多年后,冯小刚解答了: 电影这东西,主要是满足大众的一个,欣赏的一个需要。我基本上,是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来走。这个被广大的中国电影工作者,认为是不齿的。 港片太娱乐了,“过分”了。 这种高度娱乐,当年就等同于低俗不端。 它消解传统的同时,也顺便挑战了传统教育理念。 解放思想,在当年解放的是劳动和分配,波及科学、文化和艺术,但娱乐,尤其是这种在家长眼中“下九流的娱乐”,怎么配。 1995年《大话西游》正式引进影院,结果恶评如潮。 被骂“无厘头闹剧”“篡改名著”和“十大最差引进片之一”。 除了家长的自觉反对。 Sir记得,那时家长心里的隐忧,还有一个。 改革的大潮,一直有约束之绳。 到1983年,因理想幻灭和思想迷茫,不少青年无所事事,经常滋事犯罪……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在社会治安方面,开展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运动。 ——《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的热情》 贯穿八九十年代的,是国家针对社会涌现的各种不良风气展开的整治。 Sir小时候,街上会有一些青年,长得就像“不务正业”的样子。 他们不再穿着朴素衣着,也不好好上班。 他们在街上扛着双卡录音机,大声放着港台流行乐,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 他们可能是街头勒索中小学生的痞子小流氓,也可能是钻空子的不法小商贩,出入迪厅酒吧的青年倒爷、万元户…… 如果你没见过,可以看看姜文演的《本命年》。 他们是孩子眼里的奇特存在。 也是家长最担心孩子成为的“危险分子”。 整治期间,量刑很重。 若情况严重,可能是死刑。 △ 电影《站台》 那时一个最轰动的典型,是当红明星迟志强。 83年,他因跳贴面舞被判入狱四年,出来后,以一首《铁窗泪》告诫后来的年轻人们: 要学好啊。 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为“流氓”。 所以在叮嘱孩子好好学习、听话之外。 也会想尽办法,让他们少看港台片,尤其是江湖黑帮片。 九十年代时,要说“流氓”之集大成,当属《古惑仔》。 电影里那帮古惑仔的行为如果在内地,足够流氓罪被关进去几百次。 何况,在它的原产地香港,都受到家长联合抵制(在香港《古惑仔》的分级是二级B,即青少年及儿童不宜)。 所以80后家长的恐惧,是自外而内的。 他们总是自动充当舶来品的过滤器。 而孩子们,虽在《黑猫警长》和《邋遢大王》的熏陶下长大。 可从《机器猫》到《变形金刚》(不是大电影)、从金庸古龙到徐克吴宇森,他们学会了一次次和家长斗智斗勇。 斗争的过程遥遥无期,而结束,则到了Sir二十多岁大学毕业之后。 有一天母亲来广州看已经工作的我,晚上没事,一起看《唐伯虎点秋香》,她笑得前仰后合,并且表示完全不记得当年没收我录像带的事…… 然后,她就没心没肺地换个台,看起了热播的《流星花园》。 90后的童年,与停播的《流星花园》 Sir当年是可以愉快地看流星花园的。 毕竟工作了,拍拖了,社会人了。 但当年正在读书的90后? 当然不能。 进入千禧年,台湾爆款偶像剧《流星花园》席卷了大陆。 四个看起来就麻烦的青年,留着怪异发型,在校园里不干正经事。 他们号称F4,然后不好好学习,整天把恋爱挂嘴上。 一些早恋的禁忌,比如约会、接吻。 在这部剧里都是高潮戏份。 终于,家长老师严重抵制,遭到禁播。 《流星花园》成了靶子。 但它绝不是孤例。 随着电视、电脑、笔记本、手机的陆续普及,一代“剧集儿童”应运而生。 港台也不仅是唯一入口了。 韩剧,日剧,美剧,英剧,动漫与二次元文化…… 家长不是不想禁,而是不知去哪禁。 所以家长也慢慢转化。 他们从单纯的“禁”进化为,进一步占有孩子时间。 一个公司90后对Sir说,童年到高中最大的印象,就是课外作业永远做不完…… 可你又怎能怪父母呢? 毕竟那个风云时代中最大的正确,就是机会。 那个年代,机会之路由教育铺就。 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21世纪教育振兴,新机会不断涌现,从前是寒门出贵子,后来是寒门可以出互联网千万富翁。 越来越多的培训班,越来越重的书包……不说了,你们都经历过。 经历过这一切的家长,已成最新的过去时。 所以,该说说《伊索寓言》了。 今天的家长,真比前几代优秀吗? 以上每个年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管哪一代家长。 都会大概率信任影视类型中的动画,以及文学类型中的童话。 这是一种默契,甚至是一种传统。 不仅因为它们最幼稚,最好懂。 人之初性本善,童话承担的启蒙作用,是为未成年人区分最初的善与恶。 它甚至可以有些绝对,黑与白特别脸谱化……没关系,真正的知识总是复杂晦涩的,要等孩子长大,自我学习才能分辨——从前的家长都明白这道理,因为启蒙就是启蒙,不是全部。 不知为什么。 相比前几代家长,Sir觉得这一代最紧张。 因为前几代为孩子的好,虽说有强加属性,但还算具体——要么是安全,要么是起跑线。 但现在一些家长……似乎要的是一种“消毒水般的正确”。 他们似乎觉得,正确本身就是健康。 甚至此时此刻的正确与健康,可以压倒此前所有时代对这两件事的定义。 《伊索寓言》其实不是第一次对童话和动画的正确性开刀了。 以下,只是Sir随便想起的几例: 2006年,有家长请求央视紧急停播武侠动画《虹猫蓝兔七侠传》,因为“内容低级,充满血腥暴力”。 《虹猫蓝兔》暴力吗? 真要比这个,它似乎还不如八十年代《葫芦兄弟》。 更别说《黑猫警长》。 螳螂妻子吃丈夫,那是标准的现场分尸啊。 在抵制的同时,这些家长忘记了“螳螂吃老公”是科学,而《黑猫警长》做的是趣味教学。 到去年,举报已经发展到“头发的颜色”。 “头发为什么要五颜六色呢?” “价值导向是不是有问题?” 看到这。 Sir只想反问一句: 孩子的世界,到底能不能是五颜六色的呢? 无独有偶,隔壁的童话界也会时不时地震。 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描写动物异性相吸,也被投诉色情。 “嗅闻内雅身上那股对公象来说芬芳的体味。它半闭着眼,一副痴迷陶醉的模样。” 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认为,性、死亡这些话题要从正面引导,如果连碰都不敢碰,这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失职。 因为比起任何事,无知,显然才是更大的危险。 但,家长真的不懂吗? Sir再往下说什么知识是力量,是武器……都要怀疑是说废话了。 看回上一句安武林的话吧,有一个词很有意思。 “碰都不敢碰。” 是不是让你想起了什么? 不如,我们往亲子关系的另一端,往家长身上看一看。 你也许会和Sir一样若有所悟: 我们今天的家长,对“正确”心怀的这种矫枉过正式的恐惧,是不是来自他们自己? 他们是活在互联网的一代人。 吃了很多瓜,跟了不少贴,目睹了无数社死的过程,进行了N多次关于“正确”的来回撕扯与辩论。 正确,成了他们开口说话的起手式。 可以用来矫正线上线下、生活的方方面面。 久而久之,正确开始狭窄,开始互相打架……打到最后,往往只剩一种。 这一种之外呢? 那就“碰都不要碰”啊。 据Sir观察,这个时代的很多“正确”基本已经打完架了,如果还有没打完的,就只有此前所有历史时代的了。放心,如果你见过它的战斗力,就知道它总能跨越五洲大洋,抵达它想抵达的地方,所以总有一天会轮到《伊索寓言》的。 《十三邀》有一期,是许知远对话著名学者许倬云。 节目中,老先生对“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发表了一些见解,字字令人心潮澎湃: 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到的地方,那个世界还有可能什么样。 然而说到教育,许老先生有点悲观: “今天的教育,教育不出来有思考力的知识分子了,教育出的是凡人。” 为什么? 因为答案“太现成”。 所有的问题,好像都有最正确的答案。 这是“这个时代教育的缺失”,也是“我们人类面对世界时的缺失”。 说到这。 Sir有点抱歉。 本来答应要为你打开一条童年的时空隧道。 但走着走着,发现这条隧道在无奈的收窄,而且,偏偏是由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一手造成。 它像小时候哆啦A梦的缩小隧道,从大的那端进入,带上各种标准与束缚,走出来一个小小的“凡人”。 手机屏幕前的年轻家长,我不知你站在哪一端,站好了没,确定姿势正确了没。 比起前几代家长,你真的做到了更好吗? 可别忘了那句话。 父母,是为孩子打开世界的人。 这句话不受任何时代限制,也不该有任何前提条件。 如果担心危险,陪伴是最好的答案,不是其他。 陪伴的意思是,如果你觉得童话有一点不适合自己的孩子,你甚至可以学习我妈,捂住我的眼睛。 但这不该成为举报的理由,因为你无权捂住其他孩子的眼睛。 你需要陪伴孩子打开的,也不仅是《伊索寓言》,还有成长路上的很多很多“未见”。 这个,恐怕才是身为凡人的我们,写在基因里的…… 人类的远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M就是凶手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