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和笨重呆板的CRT显示器一样,都是四四方方的4:3显示比例。换成我们熟悉的分辨率,对应的就是1024×768像素(XGA),往下还有640×480像素(VGA),向上则分为1400×1050像素(SXGA+)、1600×1200像素(UXGA)、2048×1536像素(QXGA),显示效果变得越来越细腻。 紧接着高清视频的兴起,4:3的“普屏”会存在大大的黑边,屏幕利用率很低。于是,“宽屏”概念渐渐在笔记本领域普及。 和智能手机一样,笔记本在向宽屏的进化中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16:10显示比例(1280×800像素、1680×1050像素或1920×1200像素)一统天下,随后16:9显示比例(1366×768像素、1440×900像素或1920×1080像素)顺势崛起。 如今,16:9比例的FHD(1080P,1920×1080像素)成为了笔记本屏幕领域的绝对霸主,上到数万元的顶级旗舰,下到千元出头的入门产品,它们的屏幕几乎都是这一规格。只是在FHD的基础上,还能通过刷新率、亮度、色域、对比度、材质(OLED)来划分档次。 更高的色域和刷新率 一些主打设计或游戏的笔记本,则会在16:9比例的基础上,带来2K甚至4K分辨率,可以呈现更为细腻的“视界”。 然而,紧接着笔记本开始追求更轻更薄,其屏幕的比例又开始出现了变化。 比如,以微软Surface系列为代表的产品,最喜欢配备3:2显示比例的屏幕,原因是这种比例可以压缩产品的长度(宽度会略微增加),在一屏内可以显示更多行的信息,特别适合办公类的应用场景,比如同屏可以看到更多行的表格内容。 另一方面,现在的笔记本都在追求更高的“屏占比”,需要想办法压缩屏幕上下左右的边框宽度。其中,屏幕左右边框最容易被压缩,绝大多数新品都已经将其控制到了5mm以内,上边框只需处理好摄像头的安置,也可以被压缩到较低的水平。 相对而言,笔记本屏幕的下边框最难处理,有些笔记本为了压缩上边框,会把摄像头放在下边框,从而导致它变得更宽。三面窄边但下面“特别宽”,已经成为了当前笔记本领域的常态。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