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的诞生
今天,液晶屏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从液晶被科学家发现,到进入工业化生产,这个过程中有不少有趣的故事,且听我慢慢讲来。 19世纪后期,科学家就发现了液晶这种东西。 液晶的特点是能够紧接着温度的变化在浑浊和透明之间转变,但很多年间大家都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实际用处。一直到了1960年代,一家美国公司开始把液晶用于显示技术。 这家美国公司虽然现在已经消失,但当初可是鼎鼎大名。 他就是美国无线电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简称RCA。) RCA是彩色电视机的发明者,二战后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电视机工业的主导者,引领着当时的消费电子工业。 作为彩电的发明者,RCA公司很早就想到研发“挂在墙上的电视机”。顺着这个思路,他们想到了液晶。RCA的科研人员发现,给液晶加上电压,就可以精确操控液晶透明或者浑浊了,这就可以用于显示了。 1968年,RCA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液晶显示模型,在纽约召开了发布会,当众展示这项新发明。日本企业参加了发布会。日本人由此知道了美国人研发的这项新技术。 RCA虽然发明了液晶显示技术,但他们失望地发现,这东西根本不可能用来生产“挂在墙上的电视机”。我们回忆一下早期液晶的样子,就能理解RCA为什么这么想。一个只能缓慢显示单色图像的结晶体,和色彩斑斓、快速变幻的彩电之间,怎么看也是毫无关系。 RCA觉得,继续投钱支持液晶的改进和研发,完全是浪费钱。指望这种东西用在电视机上,简直荒谬。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怎么能这么随便乱花呢?“挂在墙上的电视机”的梦想还是等其他技术来实现吧。 而且,RCA当时把注意力转向了越来越兴旺的计算机行业。他们打算和IBM较量一番,因此削减了消费电子方面的投资,停止了液晶方面的继续研发。可叹的是,RCA在和IBM的较量中完全败下阵来,也就此从市场中消失了。 其他一些关注液晶技术的美国企业,也都认为根本不可能靠这东西做成平板电视。既然如此,也就没理由继续投资研发液晶了。到了1970年代,美国公司先后放弃了液晶显示技术的研发。 而这就给了日本一次机会。 日本液晶帝国的崛起 美国企业放弃了,但在RCA发布会上见到了新技术的日本人可对液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率先出手的是钟表企业精工。 当时,日本人正在雄心勃勃地研发石英表,打算挑战盘踞市场多年的瑞士等钟表强国。日本人研发出了用于石英表的集成电路,但在显示方面没有突破。看到液晶技术,精工大喜过望,赶紧购买技术许可,造出了液晶显示的电子表。 日本人发明的电子表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几乎把瑞士机械手表逼入绝境。传统的机械手表后来是通过转向奢侈品才赢回了局部市场。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改天再说。 除了电子表,夏普等日本企业还把液晶技术用在计算器、仪器显示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企业赚得盆满钵满。除了赢得了巨大利润以外,这种市场成功更大的作用在于,它保证了日本企业在液晶方面的后续投入,推动了液晶技术的持续进步。假如没有滚滚而来的利润,日本企业也不可能长期投资研发液晶。 那么,美国企业为什么不去生产电子表、计算器这些市场欢迎的产品呢?这就是美国人起大早赶晚集的主要原因。研发液晶技术的RCA等公司,一心想的就是把液晶技术用于“挂在墙上的电视”。电视机这个市场太大了。假如真正造出平板电视,替代显像管电视,简直就是挖到了金矿啊。 后来的事实表明,全世界范围内平板电视对显像管电视的替代,确实是个巨大无比的市场。美国人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他们太“眼高手低”了。在液晶技术还很不成熟,完全无法用于电视机时,美国人选择了放弃。他们根本看不上电子表、计算器这些小玩意儿。就让小日本去做这些小玩意儿去吧。我们美国人要做的就是大生意,赚大钱。 凭借着美国人看不上的小玩意儿带来的利润,日本企业持续投资,努力研发液晶技术。到了1983年,精工研制出了2英寸的彩色液晶显示屏。液晶技术终于突破了以前的缓慢、单色状态。 到这时候,由于日本企业的大量参与和持续研发,液晶技术相关环节的各家企业已经在日本聚集。企业的聚集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刺激了技术的进步。 1988年,夏普、东芝、NEC都具备了生产大尺寸液晶屏的技术。1991年,夏普率先开动了第一条大尺寸液晶屏的生产线。 产品、工艺、生产设备等多环节的整个液晶生产供应链位于日本,这不但让日本在液晶研发、生产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还形成了先行者壁垒。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这时候再想在液晶技术上赶超日本,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1990年,全球90%的液晶显示屏在日本生产。到19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上升到95%;日本人几乎独占了液晶市场。 夏普先进的液晶生产线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