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维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家电维修网 网站首页 液晶维修 查看内容

液晶演义(二)|中国杀入液晶业,京东方领军崛起(by逻辑思维主编李子阳)

2018-3-30 07:32| 发布者: 南召修电视| 查看: 413| 评论: 0

摘要: 当时当地干中学 工厂技术靠积累韩国人在液晶产业打败了日本人,三星、LG成为业界双雄,遥遥领先。韩国人的成功,揭示出液晶产业的一个重要规律:周期低谷往往给新企业提供了加入竞争的机会。既然如此,就有人预言, ...

当时当地干中学 工厂技术靠积累


韩国人在液晶产业打败了日本人,三星、LG成为业界双雄,遥遥领先。韩国人的成功,揭示出液晶产业的一个重要规律:周期低谷往往给新企业提供了加入竞争的机会。既然如此,就有人预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拥有巨额投资能力的中国企业,早晚也会杀入液晶产业,复制韩国人的成功。


没人相信这个预言。大家认为,液晶这么高大上的产业,中国人根本玩不转。当然,后来的事实彻底改变了大家的想法。以京东方为领军企业的中国液晶产业,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液晶产业的格局。虽然还没有全面压倒韩国,但中韩对抗赛的局面已经形成。


在介绍中国液晶产业迅猛崛起的过程以前,我们还是要再深入剖析一下液晶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分析这个特点,有助于理解中国液晶企业迅速崛起的关键点是什么。


前文提到,日本在液晶领域的专利数量远远超过韩国和中国台湾。并且,日本的专利往往是技术方面的。那么,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专利大多是哪些方面的呢?他们的专利大多是液晶面板大规模制造方面的创新。


这是什么意思呢?


说到科学技术的时候,我们脑子里往往会联想到实验室、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各种实验设备等等。技术由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研发出来,然后拿到工厂中去大规模投产。比如,爱迪生在实验室中历经无数次失败以后,终于找到了适合制作灯丝的材料,发明了灯泡。工厂的作用,就是大规模复制实验室的发明。大量生产灯泡。

我们可以把这种技术称为实验室技术。日本人在液晶领域积累的专利,大部分都属于这种实验室技术。


与实验室技术不同,液晶产业的发展显示出另一种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的技术,那就是“工厂技术”。韩国、中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液晶企业后来大量积累的,就是这种工厂技术。韩国企业疯狂的进攻性投资战略,让他们在工厂技术上一举领先,赶超了日本企业。


举一个例子解释什么是工厂技术。


在液晶生产中,避免灰尘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液晶生产对无尘的要求,比同为半导体的CPU还要高。生产CPU,是在一个大硅晶圆片上切割出很多小硅片,分别制成CPU。假如有尘埃进入,只是相应的那几片CPU受影响,其他大部分硅片不受影响。


液晶则不然。液晶屏是一大整块玻璃。同样是混入10粒尘埃,CPU生产只要剔除那10片CPU即可,其他的还是合格品。液晶屏则是出现了10个不发光的坏点。整块屏因此就算不合格,彻底报废了。


因此,液晶生产对无尘车间的要求非常高。无尘技术本身并不复杂,在实验室中很容易小规模做到,但在实验室中做到没什么意义,重要又困难的是在大型厂房中做到。几十米高、各种设备轰轰运转、人来人往的巨大厂房,建成无尘车间,这完全是另一套技术。


重点在于,这种技术只能在当时当地逐渐摸索、改进,不可能事先在实验室中完成,然后简单转移到工厂中。


这种只能在当时当地、结合实际生产而积累的技术,就是工厂技术。和实验室技术相比,单个的工厂技术或许不那么高深,甚至很不起眼,但大量这种细小改进、点滴窍门积累起来,就成为一套竞争对手更难复制和超越的大技术。


京东方刚投产某条液晶生产线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良品率低,只有60%左右。低良品率当然会让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工人们每天都要挥舞大锤砸碎不合格的液晶面板——简直心疼死了。


怎么提高良品率呢?不知道。大家只能在想得到的地方一点点改进,今天弄弄这里,明天弄弄那里,把尘埃的数量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出乎大家预期,良品率居然达到了95%!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黑科技,有的只是在生产现场的无数点滴改进和调整。



除了液晶生产以外,这种工厂技术在其他一些领域也有表现,比如高铁。高铁技术绝不仅仅是生产出火车头、车厢、铁轨这几方面。高铁建设中的大量问题都是在施工现场和实际运营中才会出现,也只能在施工过程和运营过程中逐渐解决。这些无数的细小解决方案,加上设备制造等核心技术,才构成完整的高铁技术。


再比如物流。无论是仓储、传送带、公路运输、蹬着小三轮车在街道上奔忙,看上去都不是什么高级技术,甚至就是简单劳动而已,大家使用的设备也差不多,但把这些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修补软件硬件,完善各个细小步骤,确保物流系统的高效便捷,这一整套经验和技巧可就是工厂技术了。


都是电商企业,有的上午下单,下午就能送到。有的则需要好几天。同样,这其中没有了不起的黑科技,有的只是无数细小解决方案和点滴改进。


很多人的思维误区是:重视推崇实验室技术,轻视甚至无视工厂技术。这种思维误区实际上是缺乏工业观念的结果。工业观念,源于大工业生产的经验,脱离大工业生产,人们就很难理解和掌握工业观念。


这种工业观念有什么用呢?很有用。京东方等中国液晶企业能取得成功,和他们对工业观念的充分理解和把握,有很大关系。而这种理解并不易得,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甚至痛苦经历以后才换来的。


国营大厂无产品 合资几年成共识


现在中国的液晶产业中,京东方是毫无疑问的领军企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产量、生产线数量、技术水平等多方面都是国内第一,且领先优势明显。

京东方的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编号是774。现在大名鼎鼎的798艺术区,原来也是一家工厂,编号是798。还有一些编号7几几的企业,在酒仙桥一带,都是电子方面的工厂。774是其中最大的一家,万人大厂,有点老大哥的意思。

电子管厂是建国初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而且是重中之重。“一五”期间,全国电子工业总投资是5.5亿元,电子管厂一家就占了1.03亿元——这可是1950年代的1亿元啊。

现在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电子管,更没见过。电子管大多是玻璃的,里面抽成真空,有电极。电子管在当年电子工业中的地位,就相当于今天CPU芯片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一言以蔽之,核心性的。实际上,CPU就是从电子管一路发展过来的。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然后就是英特尔的奔腾芯片和高通的骁龙芯片等等。



1976年,一个苏联飞行员驾驶着米格-25战斗机叛逃日本。当时,米格-25对西方人来说很神秘,这种飞机的性能非常出色。美国赶紧派专家去日本拆解米格-25,看看其中有什么高科技。拆开以后,美国人大感意外,在如此先进的战斗机里面,居然还有玻璃电子管。


1970年代,晶体管已经大量取代玻璃电子管。苏联人还能用老式电子管操控先进战斗机,是因为在基本原理上电子管和晶体管是一致的。今天的高级音响中还会用到玻璃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就是用一万多个电子管组装而成。晶体管的优势在于小巧、发热量低、功耗低、寿命长。


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北京电子管厂为军队、广播电台、收音机厂等当时极端重要的领域和行业提供电子管这种核心元器件,就像今天的高通为手机厂商提供芯片一样。1956-1965年,北京电子管厂的年利润平均高达4300万元。要知道,那时候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


改革开放年代,国门打开以后,电子管厂惊讶地发现,先进国家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玻璃电子管被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替代了。包括军方在内的国内用户也更愿意从国外进口更先进的晶体管。电子管厂的市场急剧萎缩。有一种电子管,1960年代最高峰时年产量是2860万只,到了1985年,只有160万只,产量萎缩到百分之几。

雪上加霜的是,1985年,中国进行了大裁军,大幅削减军费。主要生产军工产品的北京电子管厂遭到了几乎致命的一击。国防订货额猛降70%,1986年出现了400万元的亏损,随后甚至工资都发不出来。一个昔日的万人大厂急剧陷入衰退,并且,还是看不到希望的衰退。


说看不到希望,是因为多年生产电子管的774厂,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可悲地没有主产品了。企业亏损不足为奇,可能是因为市场波动或其他不利条件,只要企业有主产品,就还有扭转局面的可能。可现在电子管厂却没了主产品。继续生产电子管,包括军方在内的需求已经大大萎缩。生产其他产品?生产什么呢?生产晶体管?相应的厂房、设备、技术,完全没有啊。



当时,全国正兴起“彩电热”。各省市都积极从国外引进彩电生产线。北京市也有此意。电子管和显像管都属于真空管技术。774厂生产彩电,有技术优势。凭借着这种技术优势,774厂在竞标中一举胜出,获得了项目资格。电子管厂下上大喜,认为这下总算找到了主产品,有望翻身了。


没想到,因为部门利益争夺,北京市政府决定和松下合资,单独建厂。1987年松下彩管公司成立,这是当时北京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厂子建在离电子管厂不远的地方,却是单独建厂。电子管厂虽然名义上有25%的股权,但没什么发言权,也得不到多少分红。


错过了彩电生产以后,774厂继续没有主产品的苦涩日子。随后的几年中,厂子急病乱投医,上了很多后来看简直荒唐的项目,包括:保健营养茶、爽口液、展销中心、电器维修中心、去外地经营北京烤鸭店、制冷设备、节能灯、出租车公司等等。


同样陷入困境的798厂,把厂房出租给画家,无意中打造出一个闻名中外的艺术园区。774厂也把厂房和办公区腾了出来,建成科技园区,吸引了雀巢、ABB等著名企业入驻,也算是给等米下锅的企业挣来一些收入,解了燃眉之急。

当然,除了那些荒唐的项目以外,通过和外企合资,电子管厂在1990年代也建成了几个成功的合资企业。这些合资项目虽然没能让企业找到主产品,但毕竟带来宝贵的收入,让企业得以继续生存。


合资还有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副产品。合资几年以后,电子管厂上下形成了一种共识——对合资的厌恶。在电子管厂高管的心目中,合资那几年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因为实力不济,因为事事要求人,加上合资对方的技术封锁,中方企业在合资中忍气吞声以外,只能挣点小钱,技术上难有进步。


以松下彩管为例。这家企业在彩电市场兴旺那些年,收入滚滚而来,赚了很多钱。但一方面,电子管厂作为弱势股东,获益不多。另一方面,由于松下的技术封锁,从1987年成立,到2009年停产,经历了22年的时间,中方仍然不能独立设计显像管。甚至到了企业就要停产的时候,松下也无意向中方传授技术。中方的地位和打杂跑腿的差不多。


正是这种让人尴尬、屈辱的经历,刺激了电子管厂这个昔日的万人大厂、行业老大哥,咬牙下定决心,不管日后的主产品是什么,一定要自己掌握核心技术,独立自主地去发展。学习先进国家是必须的,但合资并不是好的学习方式。自主创业才能真正启动高强度的学习过程。


电子管厂高管们的这种坚定决心,暗合了上一回提到的工业观念。放弃合资,在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发展,等于是打造出了工厂技术发展和积累的平台。没有独立自主的生产过程,就不可能发展和积累工厂技术。只是给合资方辅助打杂,永远也没有掌握工厂技术的机会。干中学的关键,是要真正干起来。


那么,京东方是怎么干起来的呢?一个穷得连发工资都费劲的企业,是怎么居然能够投资上百亿建造液晶生产线的呢?


下期即将揭晓。


(未完待续)

最新评论

  • 长虹液晶电视减小背光电流的方法
  • 换灯管后,如何减小液晶电视背光灯电流
  • deepseek回答的三星液晶屏技改方案
  • 液晶COF边板RM76151FH-061飞线点位图
  • 液晶显示器边板43T10-SOF上的4265H是什么芯
  • 组装机采用TP.V56.PB726主板黑屏的故障维修
  • 创维715G6679-P04-003-002S电源背光二合一
  • 创维液晶电视47E800A黑屏有声修复一例
  • 康佳LC32ES6液晶2电视灰屏故障的维修
  • LG 32LS3150-CA液晶电视,图像上下颠倒的

QQ|门户地图|网站地图|家电维修|手机版|家电维修技术论坛 ( 蜀ICP备14030498号-16 川公网安备51102502000162号 )

GMT+8, 2025-5-29 21: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