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蓄冷技术发展历史背景
1、30~60年代,减少冷机容量,降低初投资,主要用于影剧院、教堂、乳品加工厂等短时间降温、周期性使用的场所。紧接着制冷机制作成本的降低,逐渐失去吸引力。 2、70~80年代,紧接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加剧,促使冰蓄冷技术迅速发展。主要在一些只在用电高峰时段使用空调的建筑物,如办公楼、大型商场内推广使用。 3、80~90年代,除了转移尖峰用电时段的空调负荷目标外,又增加了利用冰蓄冷的“高品位冷能”,以提高空调制冷系统整体能效和降低制冷系统整体投资及建筑造价、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性的目标。 二、冰蓄冷技术原理
在夜间用电低谷期,采用电制冷机制冷,将冷量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而在电力负荷较高的白天,也就是用电高峰期,将冰融化释放冷量,用以部分或全部满足建筑物空调负荷的需要。 三、冰蓄冷技术特点
①平衡电网峰谷荷,减缓电厂和输配电设施的建设和投资。 ②空调用户制冷主机容量减少,空调系统电力增容费和供配电设施费减少。 ③利用电网峰谷电力差价,降低空调运行费用。 ④冷冻水温度可降到1-4℃,可实现大温差、低温送风空调,节省水、风输送系统的投资和能耗。 ⑤空气相对湿度较低,空调品质提高。 ⑥具有应急冷源,空调使用可靠性提高。 ⑦冷量对全年负荷的适应性好,能量利用率高。 ⑧通常在不计电力增容费的前提下,一次性投资较大。 ⑨蓄冷时由于制冷主机的蒸发温度较低,效率有所下降。 ⑩尽管由于制冷设备的减少可以减少空调机房面积,但要增加放置蓄冰设备的地方。 四、冰蓄冷技术适应条件
在执行峰谷电价且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区,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经济技术比较合理时,宜采用蓄冷空调系统: ①建筑物的冷负荷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低谷电期间有条件利用闲置设备进行制冷时; ②逐时负荷的峰谷差悬殊,使用常规空调系统会导致装机容量过大,且经常处于部分负荷下运行时; ③空调负荷高峰与电网高峰时段重合,且在电网低谷时段空调负荷较小; ④有避峰限电要求或必须设置应急冷源的场所; ⑤采用大温差低温供水或低温送风的空调工程; ⑥采用区域集中供冷的空调工程。 ⑦在新建或改建项目中,需具有放置蓄冰装置的空间。
五、冰蓄冷系统分类
六、蓄冰盘管结冰、融冰性能
七、系统配置模式
1、系统配置模式
2、全量蓄冰 3、分量蓄冰融冰优先 4、分量蓄冰主机优先 5、三种模式的设备容量比较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